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东方养生》 > 2012年第12期
编号:12348436
谭嗣同的民主观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2月1日 《东方养生》 2012年第12期
     明清交替之际,恰是中国古代史上“天翻地覆”的悲剧时代,社会制度演化剧烈,随之的学人思想亦是千回百变。余姚大儒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一书,总结明代及其以前诸代——尤有秦汉、隋唐、宋元——的政治制度的特点和流弊,同时,阐发其民本思想和政治理想,具有启蒙性和开创性。

    清末,历史好像“轮回”,有史家的逻辑,也有事件本身的逻辑。在历史与非历史的选择中,王国维认为有“统系”才会有历史,梁肩超认为历史是人类活动的轨迹——1902年在《新史学》中说:“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

    历史的书写者的后知之明太强了,总是巧妙地不声不响地与即将到来的胜利者站在一边。情绪、偏见形成他的历史观。在不断分类选择中,有些历史的低音慢慢被忘掉了。谭嗣同是当年的高音,近日的低音。

    “非君”的时代创见

    清末与谭嗣同一样火热的是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一书。

    对于黄宗羲的“非君”论思想,有的学者从其政治理想哲学性的角度认为,黄宗羲的批判是“先验”的“经验性”补足,黄氏的政治“理想国”的存存形式及操作、控制机制“完全是君主专制主义的性质”,并称黄氏是传统社会一心一意的专事“补天”的“抱道君子”

    但是,亦有学者从历史角度分析黄氏的“非君”观与中国历史上的“无君”论之不同,如魏晋时的阮藉、鲍敬言等代表的“无君”论和宋元之际邓牧的《伯牙琴》中的“非君性”论述,并加以区别,还认为,虽然黄宗羲提出的所谓“三代之治”仍属于君主制的政治范畴,但这类十分模糊的政治框架内包容着主权存民的精神祈望,可以促使人们存其中填充与封建政体相异动的思想内容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11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