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重光东方御园走进欧洲(1)
1743年,法国传教士、宫廷画师王致诚(Jean Denis Attiret)在寄往巴黎的信中写道:“说实话,一个见识过意大利和法国的纪念碑与建筑物的人对别的地方的建筑一定会是不屑一顾的。然而,仅有一处例外,那就是北京的皇宫和宫苑;这里一切都伟大而美丽,设计和施工无不如此。我感到十分惊奇,因为我从未见过任何可与之比拟的建筑。”信中所提之宫苑即圆明园。
王致诚以一个外国艺术家的眼光,详细的描述了圆明园的建筑结构布局及重要活动。随后的传教士信件中,或多或少的都会提及圆明园,从而引发了欧洲人对这座皇家御苑的浓厚兴趣。那朴素自然的建筑风格、灵活多变的造园技巧使其趋之若鹜;那悠然闲适、舒雅精致的生活做派令其心驰神往。英国园艺师开始仿效中国的造景模式,法国贵族争先模仿中国的坐卧起居。“圆明园”成为“中国风”的代名词,在欧洲大陆迅速风行,广为接纳,形成了一股热潮。
从传教士的只言片语到法国文豪雨果的精妙描述;从奥尔默的照片到保蒂埃的随笔;从布吕塞的慷慨陈词到胡普。丹壁的专业著述;随着中外历史的变化,欧洲人对圆明园的认识从崇拜走向了漠视,而后又演变为猜疑争论。闪现在欧洲人脑海中的圆明园,或是点滴或是片段、或是辉煌或是凄绝。然而,无论怎样,自18世纪初期至今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86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