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食俗(两则)
清 明 宴“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诗中描写的就是中国古代民间举行清明宴的情景。
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都有举行清明会、吃清明宴的习俗,其中虽有不少封建内容,但作为一种食俗,民俗记载下来则无大碍。
在旧中国,一个家族一个祠堂,有族长,有家法。这种家法既有封建专制的内容,又有乡规民约似的传统美德内容。族长由本族中德高望众的长者担任,有执行家法的权力。祠堂是一种宗庙建筑,建在风水好的地方,祠堂中供有本族列祖列宗的牌位、画像、塑像。祠堂有公田,租给佃户种,田课收入由族长或族长指定的人掌管使用,一部分用来修桥补路,接济孤寡,一部分用来作清明宴的开支。
每年清明节那天,全族男女老少集合在本族祠堂中举行一年一度的清明会。首先由族长焚香烧纸、洒酒供牲祭奠祖先,接着报告本年度的工作,公布公田收支账目,表彰遵守族规、仁义道德表现好的族人。对严重违反族规,有悖仁义道德行为的人执行家法,一般是罚跪、打板子,对谋杀亲夫、亲妻之类的恶人有处死的权力,但这是极少数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13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