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膳正要》的“守中”养生观
《饮膳正要》是现存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饮食养生专著,它集蒙汉两族医学精华为一体,创造了蒙汉食疗学相互交融、相互补充的典范。作者忽思慧,亦作和斯辉,元朝蒙古族人,元仁宗延佑年间(公元1314年—1330年),任饮膳太医,兼通蒙汉族医学,元朝皇帝素来重视饮膳事宜,世祖忽必烈即设饮膳太医四人,其职能是“补养调护之术,饮食百味之宜”,具体工作是“于本草内选无毒、无相反,可久食、补益药物,与饮食相宜,调和五味及每日所造珍品”,所以作者在任职期间积累了丰富的营养学知识,并汲取了累朝的精华,汇集成书,该书成书于元天历三年(公元1330年),至今六百七十余年,但它的研究价值仍然很大。书中尤其突出的“守中”思想贯穿于全书始终,主要体现在饮食守中、性味守中、摄量守中和选料守中四方面。一、饮食守中
《饮膳正要》的“守中”思想在饮食中体现为饮食有节。我们从书中“养生避忌”中就可找到该思想的具体体现:“其善摄生者,薄滋味,省思虑,节嗜欲,戒喜怒,惜元气,简言语,轻得失,破忧阻,除妄想,远好恶,收视听,勤内固,不劳神,不劳形,神形既安,病患何由而致也。故善养性者,先饥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盖饱中饥,饥中饱,饱则伤肺,饥则伤气。若食饱,不得便卧,即生百病。”很多古人的饮食养生观中都体现了这一点,曾国藩《三叟诗》云:“量腹节所受,量腹二字最妙,或多或少,非他人所知,须自己审查量。节食,今日如此,明日亦如此,宁少毋多。不欲极饥而便食,食戒过饱,不欲极渴而便饮,饮戒过多。食若过饱则症块成,饮酒过多则痰癖聚。”葛洪《抱朴子·极言》:“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总结古人的养生观,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古人主张饮食有节制,不因食欲而多食,否则便生疾病,同时认为饥饿对身体也是不利的。今天看来,即我们所说的用餐定时定量。
《饮膳正要》的作者不仅在饮食观中崇尚“守中”,在行为举止中追求“守中”,如“立不可久,立伤骨;坐不可久,坐伤血。行不可久,行伤筋;卧不可久,卧伤气。视不可久,视伤神;食饱勿洗头,生风疾。”
二、性味守中
为了便于阐述性味守中的若干问题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16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