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食品与生活》 > 2006年第10期
编号:11269126
菜场故事多(1)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0月1日 《食品与生活》 2006年第10期
     眼皮底下许多老建筑都因着城市改造的匆匆步伐而荡然无存,在废墟上新建起的高楼与众人搭界不多,于是叹吁老建筑衍生出的许多物事印象也销声匿迹了。侥幸的是老宅对面那家室内菜场还未列入拆迁对象,仍在正常营业。当有关部门规划将散布在街头巷尾的集市菜贩“引市入室”时,论规模资历年岁,它绝对是可以在那些簇新而又显粗糙的室内菜场面前摆摆老资格的。历经近五十年沧桑,虽然有过翻修的经历,但它仍在原址顽强地生存着,仍然受到周边居民们的青睐。路过这家菜场,心中会涌起一番别样的情致,好比久不谋面的朋友,忽然有一日相遇,打量过后会不由赞叹:“你还是老样子吆,一点没变!”

    老样子的模样,情不自禁又忆起老样子的物事;虽然已经有几十个年头了,菜场里头的许多故事依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1

    “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日冥当户倚,惆怅底不忆?”这首诗词很恰当地描绘出了上世纪60年代日日进出这家菜场的市民心境。当时说起上海的小菜场,是绝对没有室内室外之分的,必定都是建筑在室内场地,或是倚着小马路两旁搭建的简棚陋屋,或是正规建造的大屋顶大场地平房,老宅对面的菜场属于后者。

    它是与周围工人新工房一同建起来的,4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500平方米的占地面积,其面积其气派,从诞生之日起就赢得众口赞誉,工房人家一直称其为“新菜场”,几十年来都无法改口,直到上世纪70年代,仍定为“外宾参观接待单位”。外表虽很不错,只是在这样一个计划经济的年代,却无法摆脱商品供应捉襟见肘的窘境。记得头回有美国代表团随行人员来访,几日前居委会老阿姨就挨门挨户发通知,说是“不卑不亢以礼相待”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17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