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巳”到“田鸡报”
古代三月份的重要节日当推“上巳”节。古人以十日为“旬”,一月约30天,分为上旬、中旬和下旬,所谓“上巳”就是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后汉书·礼仪志上》:是月(指三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之水,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洁。
“疢”是祖国医学认为的热病。许慎《说文解字》:“疢,热病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其字从火,故知为热病。《小雅》:“如疾首。”笺云:“疢,犹病也。”以此,为烦热之称。
段玉裁的分析已很清楚,疢是中医称之为内热、上火的病的统称。
“巳”是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中的第六个数,古人以冬至所在的十一月为“子月”,第六个月即四月,称之“巳月”。按《说文解字》的说法:
巳,巳也。四月阳气已出,阴气已藏,万物见,成文章,故巳为蛇。
这段文字比较简单,但理解起来颇费功夫,大意是讲,巳月就是四月份。此时,冬至已经过去了百余日,大地早已还春,而阴气则消耗殆尽,大地草木繁盛,鸟兽繁衍,冬眠已久的蛇也早已苏醒而进入交配、繁殖后代的季节。所以,“巳”是一个象形文字,很像一条蛇。汉代王充《论衡·物势》中也讲:“巳,火也,其禽蛇也。”十二生肖中的“蛇年”也由此而来。
四月是“巳月”,是“阳气已出,阴气已藏”之月,人也容易患上虚火旺盛的内热之疾。于是,古人就赶在“巳月”到来之前,用一种活动驱逐阳气,预防患内热之疾,这一天就被定为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叫做“上巳”,而活动的形式就是大家到东流的河边去泼水、玩水。水与火是相互制约的,即水可以克制火的上升,也就是讲,通过泼水、玩水就可以预防或治疗人的内热之疾,使他在一年之中不会得病。古代的科学很不发达,所以,如今的人最好不要用当代的科学去理解古人的思维和行为,否则,你一定会进入一条死胡同。古文“医”写作“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95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