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食品与生活》 > 2008年第1期
编号:11517773
“多元”有多远?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月1日 《食品与生活》 2008年第1期
     小时候住在上海,不知道“移民”两个字。其实,上海就是个移民城市,被称为“冒险家的乐园”。

    移民来自四面八方,江浙一带最多。真正的上海人住在浦东,说的是本地话,带“呃”音,听上去比上海话沉重。宁波人、无锡人、苏州人,到了上海都不说方言,除非在自家人的小圈子里。苏北人说上海话常常带有乡音,被人取笑。苏北地方穷,逃荒来上海谋生的人社会地位低下,比如三轮车夫、剃头师父等等。 总之,移民到一个新地方,三六九等,都想融入主体,首先融入语言。上海没有美国式的“中国城”,挖一块空间,让中国文化不折不扣地填进去,在上海可不行。

    宁波饭店可以供应宁菜,招待却不讲宁波话,否则被人看不起。可见,美国的宽容度要比中国大得多。

    前不久和几个加拿大洋朋友聚餐,听到他们对印度移民的抱怨,其中一点是在公共场所大声说外国话。在公众场合说别人听不懂的语言,在西方,被认为是不礼貌的举止。我们未受这种教育,以为那是“多元”。中国人大庭广众之下用国语高谈阔论,在美国比比皆是。

    记得有个朋友曾经用开玩笑的方式说我不会吃饭,听得我瞠目结舌。咀嚼时声音很大,口里含着食物讲话,说话声音很响等等,都被认为不文明。我争辩说,这是中国人的习惯,表示吃得津津有味。朋友一笑了之,说道,他们小时候也吃得很放肆。言下之意,文明需要学习。

    西方提倡多元,反对种族歧视,但并不意味着处处都是中国城。保留不同风俗习惯和文化,是有范围的。比较得体的是日本和中国的服装,逢年过节“意思意思”。“多元”能够走多远?恐怕就是一种点缀。, 百拇医药(张 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