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食品与生活》 > 2008年第5期
编号:11606799
浊酒菜羹养老饕(1)
http://www.100md.com 2008年5月1日 《食品与生活》 2008年第5期
     饮食的话题在中国古代主流文化中往往不登大雅之堂。孔子虽然也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但仅仅是框定了人之本性,单纯满足口腹的饮食仍然被至圣先师冷落在“欲”字中挣扎。孔子讲究饮食,是在礼的规矩之下的即成模式。“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对贵族席间礼仪的强制执行,更多的是对“食指动”者的约束,谈不上美食意味上的追求,遑论饮食艺术的创造。与孟子辩论的告子因为持“食色,性也” 的理论,更被贬为与禽兽相差不远了。到了宋代,秉承儒家传统的理学家们对饮食文化的冷眼相待也并没有太大的改观。宋代大儒朱熹说,日常吃喝的食欲是不错的,那是人的天性,但食味止于咸酸,就是说满足饥渴的感觉,有咸和酸两味就够了。“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者,人欲也”(《朱子语类》卷十三) 。饮食无罪,美食就是错误了。

    苏轼虽然是公认的美食家,但身处北宋这么一个无论心灵还是口味都追求清淡的朝代,他自然不会唯饮食之上,恣其口腹之欲。苏轼反对清心寡欲有其自己的特色,而且有理论上的支撑。他说品尝美食如果停留在形、色、味之上,那么就与饕餮之徒无异。在苏轼看来,美食须上升到美学的高度,将形、色、味与美融通。如同书法,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饮食亦是如此。“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美味之美,如果止于咸酸之间,就少了很多乐趣与真意。正如东坡在赋文中所说,“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真正的美食家,乃是在一食一馔间聚集万物之美、世间之情,为我所品用,方可成就的。

    性本好天然

    苏轼性好天然,对菜肴也有素朴、本真的喜好,野菜是他的最爱之一。东坡称野菜 “不用酰酱,而有自然之味”,烹煮容易,可以经常享用,说吃素可以不杀生而成仁,并自比于善弄葛草的葛天氏之遗民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64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