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食品与生活》 > 2009年第2期
编号:11726490
洋丝瓜
http://www.100md.com 2009年2月1日 《食品与生活》 2009年第2期
     洋丝瓜,学名佛手瓜,又称梨瓜、拳头瓜、福寿瓜。

    麦收时节,故乡的大地一片火热,处处热浪腾腾,在麦地里呆久了,头皮就发麻,想找棵大树避避暑。实在没办法的话,找个棚架,在下面蹲一会,也足以躲避太阳的威力。这时,只要仰起脖颈,就会看见蓝天、白云、飞鸟和棚架上布满密密麻麻的绿色。在众多绿色生命中,洋丝瓜体态轻盈,茎、叶、卷须秀逸洒脱,很快在人们的视野里脱颖而出。

    洋丝瓜,多年生攀援性宿根草本植物。不像普通的瓜豆,只有短短的不到一年的生命,倘若不遭虫蛀鼠咬,不遭大的自然灾害,至少也能活十余年。洋丝瓜喜温、耐热,移栽方便,易成活。

    我的童年,物质极度匮乏,谁家拥有一棚洋丝瓜,准会菜肴充足,生活充满阳光,堪称“富有”。那年头,洋丝瓜是主菜,搭配的仅有豆子、南瓜、青菜、萝卜。印象中,我家半年时间都在吃,无论搭配的菜肴如何变化,洋丝瓜始终不变,就像车轴,不管自己怎么转,都是中心,轴条始终处于周围。有时,我们把多种蔬菜煮在一块,让它们同台表演,这样的烹调,父亲称之为“杂烩”。开饭,盛一碗红米饭,泡汤,蘸点油辣子,滋溜溜地吸,有一种特别的香。那些年,我们不知什么是“腻”,什么叫“烦”,有了它,已经很幸运了,除此,我们还能奢求什么?

    发育正常的洋丝瓜,都有一颗仁,两瓣,严丝合缝躺在一块,那乳白色的仁儿,我们叫“洋瓜米”,嫩嫩的,粉粉的,最好吃,吃最后一碗饭时,我才舍得吃掉,就像吃猪腰子,一头猪只有一对腰子,吃完就没有了。以后的日子就盼望、等待。如今的孩子,却“生在福中不知福”,女儿似乎生来就和“洋瓜米”有仇,见了就烦,就扔。

    素炒洋丝瓜,是母亲的“发明”,滴几滴香油,烧热,放少许干辣椒,投入洋丝瓜,掺点水,迅速翻炒至熟。这样做,瓜要嫩,菜刀要快,瓜丝要切得细,翻炒得勤,否则就焦了,变味了。炒得好,自然香脆甘甜,令人食欲倍增。但这种做法,最费香油,只适宜于三五人的小家庭。素炒洋丝瓜尖,也很好吃。

    对洋丝瓜最深的记忆,是中考那年。面试结束,我们手捧录取通知书,相约到英语老师家,刘老师一脸的灿烂,亲自下厨烧菜。菜肴不多,但我却尝到了天底下最可口的“洋丝瓜炖猪排”,今后很长时日,我都那么认为。汤色美,爽口,瓜鲜嫩,排骨最香甜。整个席面都弥漫着草果的清香。不知是肚子太饿,还是菜太好吃,那天,我们都吃得特饱,直到罗锅底朝天才罢休。那一刻,大家都忘了说话,把对英语老师的敬佩和感激,统统装进了肠胃。老师满面春风,颇有成就感,仿佛我们吃的不是食物,而是整整三年的英语单词、语法。我想,今生今世,我们应当永远铭记!, 百拇医药(蒋德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