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鱼的命运
“琐碎金鳞软玉膏,冰缸满载入关舫。”这是清代诗人王莳蕙在《黄花鱼》一诗中对我省沿海一带渔民捕捞大黄鱼时丰收景象的描绘。只见海面之上,一片金光闪闪,大黄鱼磷光灿烂,腾挪闪耀,似金箔璀璨,因而也被称为“金箔鱼”。
然而,这种极富诗意的壮观景象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成为渔民们永恒的记忆,一去不复返。多少年来,我国的渔业资源一直是以一白(带鱼)、一黑(墨鱼)、一长(大黄鱼)、一短(小黄鱼)“四大海产”而著称,但是现在,除墨鱼外,其他三种已经濒临绝迹。
大黄鱼本是最普通的海鱼,有中国的家鱼之称,因其产量高,价格实惠,一直是沿海一带老百姓主要的副食品。不过,站在人类味觉的立场上说,千鱼万鱼的滋味都比不上那金灿灿的黄鱼,它是鱼中的贵族,如同乐器中的钢琴,有王者之相而所向无敌。
据老一辈上海人回忆,30年前,菜场里还能排队买到野生的大黄鱼,当时的价格不过四角八分钱一斤,可烹制成大汤黄鱼、红烧黄鱼、糖醋黄鱼,或是从黄鱼背部入刀,分开成扇形,用盐腌制后晾晒成黄鱼鲞,那可都是上海人家美味的下饭菜。尤其是咸菜大汤黄鱼,米脂色的汤、碧绿的新雪里蕻咸菜,几片脆嫩的冬笋,筷子一碰,白玉般一片片自然分离的蒜瓣形黄鱼肉,绵软细嫩,那真叫一个鲜!这也许是野生大黄鱼的最后一次谢幕。
, 百拇医药
从当年的满仓金箔到如今的千金难买、有价无市,这几十年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野生大黄鱼生长期很长,一般1斤左右的野生大黄鱼生长期为3~4年,2斤左右的生长期为5~8年,3斤以上的为10年以上。有关资料显示,1957年浙江省大黄鱼的产量为15.82万吨,其中幼鱼占了一半。尽管当时的资源基础很好,海域污染少,浮游生物多,但由于当年的大面积捕捞,使得第二年产量急剧下降。1968年资源状况较好,春夏汛鱼非常集中,夺得了高产。1974年产量高达16.81万吨,是历史上大黄鱼产量的最高值,于是人们对浙江外海的越冬大黄鱼进行了掠夺性的捕捞,并且连续四年进行,彻底破坏了大黄鱼的资源基础。
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水产市场的放开,水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刺激渔场大肆捕捞,捕捞技术也突飞猛进,每年的春夏汛都大规模捕捞进港产卵的大黄鱼,使得1/3的亲鱼(大肚子鱼)得不到产卵的机会,导致幼鱼数量急剧减少,大黄鱼资源状况从此一蹶不振。到1993年,大黄鱼产量只有0.019万吨,渔民们每次撒下渔网,收获上来的基本是零星的小鱼小虾,有时捕上来的带鱼比筷子也粗不了多少,小黄鱼还没有汤勺长。更可怕的是,过度捕捞使海洋的鱼类资源失去了自我更新的能力,曾经是东海特产的大黄鱼,就此濒临灭绝。
, 百拇医药
此外,产卵地环境的变化也是大黄鱼销声匿迹的重要原因。上世纪80年代末,沿海城市的邻近水域、河口及港湾水域被不同程度地污染,造成水质下降;农业广泛应用的有机农药、各种废弃物和有害物进入东海;围海造田等海洋工程污染对水流环境的改变对大黄鱼的近海产卵环境造成了影响,使得大黄鱼“逃之夭夭”。
海洋资源是有限的,一旦遭到破坏,人类必须为此付出沉痛的代价。对一代人来说,野生大黄鱼鲜美的滋味已成追忆,如今餐桌上的深海网箱养殖黄鱼,身材短、肚子大、头小,价格便宜,口感与野生大黄鱼无法相提并论。无论是哪种养殖方式,破坏的都是野生黄鱼的种性,日积月累,必然会变种、变味。
一些 “不差钱”的食客也有嘴里淡出鸟的时候,为了一解口腹之欲,不惜在高档酒店花费千元点上一条野生大黄鱼。只是可怜了那被冻得僵硬的“鱼尸”,居然还要在经理的监护下,由厨师长抱上前来让大家验明正身。更可恨的是,一些黑心的卖鱼人为了赚黑心钱,用化学药水浸泡或涂黄色颜料冒充黄鱼出售,这是黄鱼的悲哀,更是人类的悲哀!
人们常常羡慕在浩瀚的大海里自由自在游泳的鱼儿,可是,“子非鱼,安知鱼之苦?”张雨生在一首歌中唱到“一天到晚游泳的鱼呀,鱼不停游;一天到晚想你的人呀,还在等候。”野生大黄鱼也许还在不停地游,奉劝垂涎它美味的人们,不要再等候了。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题是“认识地球,保障发展”。黄鱼的悲惨命运为人类敲响了警钟:经济发展应与保护环境相协调。目前已知的海洋生物种类超过20万种,远远超过了陆地物种,如果不加以保护,再丰富的资源,也终究有枯竭的一天。, 百拇医药(王 瑾)
然而,这种极富诗意的壮观景象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成为渔民们永恒的记忆,一去不复返。多少年来,我国的渔业资源一直是以一白(带鱼)、一黑(墨鱼)、一长(大黄鱼)、一短(小黄鱼)“四大海产”而著称,但是现在,除墨鱼外,其他三种已经濒临绝迹。
大黄鱼本是最普通的海鱼,有中国的家鱼之称,因其产量高,价格实惠,一直是沿海一带老百姓主要的副食品。不过,站在人类味觉的立场上说,千鱼万鱼的滋味都比不上那金灿灿的黄鱼,它是鱼中的贵族,如同乐器中的钢琴,有王者之相而所向无敌。
据老一辈上海人回忆,30年前,菜场里还能排队买到野生的大黄鱼,当时的价格不过四角八分钱一斤,可烹制成大汤黄鱼、红烧黄鱼、糖醋黄鱼,或是从黄鱼背部入刀,分开成扇形,用盐腌制后晾晒成黄鱼鲞,那可都是上海人家美味的下饭菜。尤其是咸菜大汤黄鱼,米脂色的汤、碧绿的新雪里蕻咸菜,几片脆嫩的冬笋,筷子一碰,白玉般一片片自然分离的蒜瓣形黄鱼肉,绵软细嫩,那真叫一个鲜!这也许是野生大黄鱼的最后一次谢幕。
, 百拇医药
从当年的满仓金箔到如今的千金难买、有价无市,这几十年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野生大黄鱼生长期很长,一般1斤左右的野生大黄鱼生长期为3~4年,2斤左右的生长期为5~8年,3斤以上的为10年以上。有关资料显示,1957年浙江省大黄鱼的产量为15.82万吨,其中幼鱼占了一半。尽管当时的资源基础很好,海域污染少,浮游生物多,但由于当年的大面积捕捞,使得第二年产量急剧下降。1968年资源状况较好,春夏汛鱼非常集中,夺得了高产。1974年产量高达16.81万吨,是历史上大黄鱼产量的最高值,于是人们对浙江外海的越冬大黄鱼进行了掠夺性的捕捞,并且连续四年进行,彻底破坏了大黄鱼的资源基础。
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水产市场的放开,水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刺激渔场大肆捕捞,捕捞技术也突飞猛进,每年的春夏汛都大规模捕捞进港产卵的大黄鱼,使得1/3的亲鱼(大肚子鱼)得不到产卵的机会,导致幼鱼数量急剧减少,大黄鱼资源状况从此一蹶不振。到1993年,大黄鱼产量只有0.019万吨,渔民们每次撒下渔网,收获上来的基本是零星的小鱼小虾,有时捕上来的带鱼比筷子也粗不了多少,小黄鱼还没有汤勺长。更可怕的是,过度捕捞使海洋的鱼类资源失去了自我更新的能力,曾经是东海特产的大黄鱼,就此濒临灭绝。
, 百拇医药
此外,产卵地环境的变化也是大黄鱼销声匿迹的重要原因。上世纪80年代末,沿海城市的邻近水域、河口及港湾水域被不同程度地污染,造成水质下降;农业广泛应用的有机农药、各种废弃物和有害物进入东海;围海造田等海洋工程污染对水流环境的改变对大黄鱼的近海产卵环境造成了影响,使得大黄鱼“逃之夭夭”。
海洋资源是有限的,一旦遭到破坏,人类必须为此付出沉痛的代价。对一代人来说,野生大黄鱼鲜美的滋味已成追忆,如今餐桌上的深海网箱养殖黄鱼,身材短、肚子大、头小,价格便宜,口感与野生大黄鱼无法相提并论。无论是哪种养殖方式,破坏的都是野生黄鱼的种性,日积月累,必然会变种、变味。
一些 “不差钱”的食客也有嘴里淡出鸟的时候,为了一解口腹之欲,不惜在高档酒店花费千元点上一条野生大黄鱼。只是可怜了那被冻得僵硬的“鱼尸”,居然还要在经理的监护下,由厨师长抱上前来让大家验明正身。更可恨的是,一些黑心的卖鱼人为了赚黑心钱,用化学药水浸泡或涂黄色颜料冒充黄鱼出售,这是黄鱼的悲哀,更是人类的悲哀!
人们常常羡慕在浩瀚的大海里自由自在游泳的鱼儿,可是,“子非鱼,安知鱼之苦?”张雨生在一首歌中唱到“一天到晚游泳的鱼呀,鱼不停游;一天到晚想你的人呀,还在等候。”野生大黄鱼也许还在不停地游,奉劝垂涎它美味的人们,不要再等候了。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题是“认识地球,保障发展”。黄鱼的悲惨命运为人类敲响了警钟:经济发展应与保护环境相协调。目前已知的海洋生物种类超过20万种,远远超过了陆地物种,如果不加以保护,再丰富的资源,也终究有枯竭的一天。, 百拇医药(王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