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食品与生活》 > 2009年第11期
编号:11851560
名人饮食趣闻
http://www.100md.com 2009年11月1日 《食品与生活》 2009年第11期
     1、叶圣陶、郑振铎和宋云彬因每餐必饮酒,1949年由香港乘轮北上,购买了一打白兰地。因所带有限,三人约定每餐只以一瓶为度。

    2、宋云彬1949年7月在北平参加政协会议期间,某日与叶圣陶夫妻经过一个西瓜摊,就请他俩同吃。叶说这样吃不雅观,宋说反正没有熟人,吃几块无妨。正在吃的时候,忽有人拍肩说:“吃不得的。”回头一看,乃郑振铎,相与大笑。

    3、许指严写作后,常赴上海福州路某酒店喝花雕酒,以记账为凭。某年酒店催其结账,许正拮据,为难之际,忽见有揭露石达开伪诗报道,大为启发,遂与世界书局商定,编纂《石达开日记》,并以预付稿费之部分结清酒账。

    4、盛家伦喜好美食,但自己不举火,从来未成家,饿了啃面包。朋友每有宴都不忘了请他,人称“大食国王”。

    5、张君励晚年居住美国,为写文章,70岁时还每天跑图书馆,中午只吃三明治,喝开水。

    6、叶辛在贵州修文县沙锅寨村小学教书,有次念高尔基的小说给学生听。当小说里出现“面包”一词时,学生不懂了,问什么是面包?面包什么样子?能吃能玩还是能穿的?叶辛回上海探亲,特地带回几只面包分给每人一小块尝,方才使他们知道世上有这么好吃的东西。

    7、郭沫若喜欢采摘野茶和植物的茎、叶、花制作菜肴,如以枸杞嫩叶加水煮拌以蒜苗,用木槿花煮汤饮用,把二月兰和红薯秧煮熟。他说:“野菜清香味浓,能调剂口味。”

    8、在万钢接待德国慕尼黑市长的晚宴上,宾主都很喜欢一道大龙虾菜肴。他忽然提议与宴者一起照相,照片上所有人都打着手势,扮成龙虾状。

    9、梁实秋晚年患糖尿病,但多有应酬,妻子程季淑便为他制作三明治带在身边。当别人吃喝时,他就取出三明治徐徐食之,致使病无恶化。

    10、包天笑1949年冬赴台湾,思新蚕豆,但台湾农家不种此品,说是土壤不宜。包不信,便从一位念佛老太太处索取她念佛时计数的蚕豆五六十粒试种,结果到农历新年即开花结果,采取后煮成一大碗,味甚鲜美。两天后就此写诗一首:“回忆江南蚕事好,我从煮豆总思家。”

    11、丁聪晚年因疾病在身,夫人对他饮食监管很严,为他早餐定量一片面包、半根黄瓜或一个西红柿。丁说,面包薄得跟纸一样,风能吹起来。美国朋友李黎遂为此画过一幅漫画:胖乎乎的丁聪坐在飞毯似的面包片上在空中飘浮。

    12、梁实秋抗战时在重庆会宴时,席上有排骨萝卜汤,排骨酥烂而未成渣,萝卜煮透而未成泥,汤呈热浓香稠。察其烹调手法:多放排骨,少加萝卜,少加水。他于是联想著文窍门:要做到言中有物,少说废话,即与汤里少加萝卜少加水同一个道理。

    13、季羡林少年在济南上学,每当考了好成绩,叔父就奖励一个小吃——油旋,是用普通面粉加上油、葱花等调料,先烙后烤精制而成的。一直到晚年,他仍最喜爱吃,说:“油旋就是好吃,那股葱花的香味,再加上又软又酥又香,确实是好吃,可惜北京没有卖的,如果有,肯定畅销。”

    14、1932年杨炳辰为北京大学德语系主任,中秋节前夕请学生喝咖啡,弄了一桌子月饼,吃完了,又提议到燕园和蔚秀园玩,见到林木深邃、庭院幽琼,赞叹说:“现在人提倡接近大自然,而中国古人早知道接近自然了。”

    15、季羡林在德国留学时,正值二战,食品极度匮乏。他为了给老师西克教授增加营养,硬是自己两个月断绝油味,从配给食品中省下奶油,又费尽心机弄到些面粉、鸡蛋和白糖,请一家西点店烘烤了一只蛋糕,将它送与西克。

    16、于道泉早年在巴黎留学时,听说西红柿极有营养,于是天天只吃西红柿,结果一天竟然吃五六斤,把肚子吃坏了。

    17、金祖同游山玩水,从不进饭馆就餐,而是自备煮熟鸡蛋剥食。

    18、刘绍棠14岁到河北文联工作,当晚为他接风宴上,他不知就里,竟连喝了三斤多的香曲酒,使在场的人无不惊异;而更令人诧异的是,当在座者谈及文学名著时,他都读过,还能说出一套自己的独到见解。, 百拇医药(盛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