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年俗:吃圆子
农历腊月三十是除夕,上海本地人惯称为年三十,它是一年之终,也是往年过年年味最浓的一天。按照本地人的传统年俗,年三十这天不但要吃年夜饭,而且还要吃用糯米粉和各种馅料做成的圆子(宁波人称汤团,四川人称汤圆,北方人称元宵),寓意全家团团圆圆,咸咸甜甜,和和美美,开开心心,太太平平,顺顺利利。本地圆子的原料、制法、形状和大小不同于我国其他地区,所需糯米粉和馅料的制备过程也十分繁复。
舂粉
旧时,本地人做圆子的糯米粉是用石制的臼和木制的碓舂成的。臼高不及一米,直径约半米,为上大下小的圆锥形,中间凿空,半埋于地下。碓其实是古人利用杠杆原理发明的稻米加工器具,构造较为简单,类似于儿童玩耍的跷跷板。碓身为一截长约两米、或圆或方的粗木头,非常笨重。碓身的1/3处横穿有一根木轴,两端包上铁皮,安放于石头支架的凹槽中,能够自由转动。支架至碓头的碓身较长,支架至碓尾的碓身较短。碓头上面绑一块大石头,下面嵌一根端口镶铁圈的木质舂杵,它与碓身成90度直角,对准石臼的中央。碓尾扁平,面积较大,是舂粉人脚踏的地方,下方挖有斜坑,留出空隙,便于碓尾踏下。
将白净的上等糯米掺入一定比例的粳米,经淘洗后在水中浸泡数日;待米粒微微发胀,能用手指捻碎时捞起,沥干;将糯米倒入石臼,就可以舂粉了。舂粉人手扶栏杆,一脚立在地上,一脚放在碓尾;用力将碓尾踏下,碓头则升起,脚一松,碓头则落下,舂杵随之重重砸向臼内的糯米。随着舂杵像鸡啄米一样有节奏地上下起落,石臼里发出“吭——吭——吭”的舂粉声,糯米遂逐渐被舂碎成粉。这时,石臼旁还必得有一人手持竹竿,趁舂杵被高高抬起时快速拨动臼内的糯米粉,以防结块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24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