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烯酰胺突袭洋快餐
丙烯酰胺哪来的丙烯酰胺在人类漫长的烹饪史中一直存在,只不过直到2002 年才有瑞典科学家在食物中发现它的踪迹,随后英国、挪威等多国科学家证实了这一结果, 所以这又是一个“吃了几千年都没事, 结果还真有事”的典型案例。
丙烯酰胺是由“还原糖”(比如葡萄糖、果糖等)和某些氨基酸(主要是天冬氨酸)在油炸、烘焙和烤制过程中,通过“美拉德反应”产生的。美拉德反应其实你并不陌生,简单讲就是食物颜色逐步变深并散发诱人香味的过程,比如烤肉、烤面包等。
哪些因素影响食物中丙烯酰胺的含量
食物中丙烯酰胺的含量与食材的成分密切相关, 比如咖啡、土豆、谷物等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质的食材加工后产生的丙烯酰胺就比较多。这是食物的天然属性决定的,因此洋快餐也不可能做出“不含丙烯酰胺”的炸薯条 !
温度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丙烯酰胺在120 ℃ 以上的高温下生成, 140℃ ~180℃产生的量最多。此外, 越是炸得脆、烤得干的食物,丙烯酰胺的含量通常也越高,例如炸薯片的丙烯酰胺含量约为炸薯条的2 倍,硬面包也比软面包含量高。
食物的储存、加工方式也会影响丙烯酰胺的生成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55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