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红”的医学人文告诉我们什么(1)
自文明创始以来,人类对于生命、健康的思考从未停止过,有关医学人文的思想自古即有。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人文科学在整个医学体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医学人文”也因此“走红”,引起医务界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关注。由教育部、卫生部印发的2009年《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规定,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医学伦理学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这是我国首次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列为医学生的必修课。据了解,欧美各国医学院校都将医学人文学科作为医学教育的必要内容。《标准》对医学生的要求是:珍视生命,关爱病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将预防疾病、驱除病痛作为终身责任;将提供临终关怀作为自己的道德责任;将维护民众的健康权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但一位医生的话引起我们的深思。“现在社会对医生连起码的尊重都没有,动不动就是非打即骂,如果社会能懂得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并转化为对医生的关爱,而不是动不动就要告医生,医生的人文素养自然就会提高。”
本期,我们特别编发了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白剑峰、知名作家六六、北京肿瘤医院副院长顾晋关于“医学人文”的三篇文章,还有本刊记者参加山西医科大学“医学沟通科学研究”活动的采访稿,与读者交流。
关注病人的“幸福指数”
■ 白剑峰
最近,一位女作家讲述了一段经历:在母亲查出乳腺癌后,她曾和医生讨论手术的必要性。结果,她惊讶地发现,不同的医生有不同的见解。有的医生认为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97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