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捐献走进普通人
“能用的器官都捐。”这是作家史铁生的生前遗言。去世9小时后,他的肝脏和角膜在两个人的身体里苏醒。近日,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表示,我国有望年内实现申领驾照时进行器官捐献意愿登记。届时,居民在申领驾照时,将对是否愿意捐献自己的器官以及捐献何种器官作出选择。
卫生部办公厅近日也下发了,关于启动心脏死亡捐献器官移植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为深入贯彻落实《人体器官移植条例》,全面推进人体器官捐献体系建设,卫生部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委员会决定启动心脏死亡捐献器官移植试点工作。试点时间为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30日。在已有该器官移植诊疗科目的移植医院指导下,开展心脏死亡捐献器官移植试点工作。捐献者将有望获得物质补偿。
全球性的器官短缺
随着各种致病因素的累加,末期器官功能失灵已经成为困扰现代人健康的一大顽疾,虽然医学科技的进步已经使器官的替代成为可能,但是器官来源紧张却让很多苦苦求生的愿望无法实现。在美国,每16分钟就有一名患者加入到等待移植手术的名单中,每90分钟——一场足球赛的时间,就有一位患者在绝望的等待中死去。内脏器官不同于假肢,无法通过物理复制进行再造。残酷的现实是,每一个焦急等待手术的患者的生存可能,全部系于另外一个人的捐赠意愿。
人体器官就其来源分为死体和活体。前者是以死者生前同意为前提摘取器官用于移植;而后者是从活体身上获得器官。然而,死体器官捐献与一国的文化传统有很大关系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66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