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柱:用笔墨书写人生(1)
开篇
公元353年三月初三,在位于绍兴市西南十四公里处的兰渚山下,时年51岁的东晋才子、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举行集会,当地名流高士41人前往,那天是春风和煦,阳气布畅,这41位风流倜傥的才子以羲之先生为首,列坐于曲水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飘流至谁的前面,谁就需即兴赋诗,否则罚酒三觞。大家是诗兴大发,酒兴大发,发起人羲之先生更是“清风出袖,明月入怀”,乘着酒兴,即席挥洒,写下324字的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此序从此成为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家。诞生此序的兰亭,也由此成为历代书法家及书法爱好者朝圣的地方。
我和友人是2009年11月20日踏进的兰亭,逢南方冬日,园内十分清冷,站在当年曲水流觞之处,正可以尽情遥想昔日诗人才子于仰俯间笑对衰老与死亡;遥想羲之先生洞察人性,于笔墨间把宇宙、人生行走了一遍,狂放不羁,欢娱鼓舞。
那天定格在永和九年,中国书法史上最著名的日子。
, http://www.100md.com
1660年后,那一场曲水流觞依然活色生香
这是属于方块字的大美大真,世界上所有语言都无法与之比肩;这是一代又一代书家的灵魂守望,尘埃中,他们的生命早已化作泥土,但他们的字,还好好地茁壮地活着。
2013年1月10日上午,在太原日报社书画院见到了著名书法家、山西省书协副主席赵国柱先生。一见面,就听他讲起不久前专程前往上海博物馆观看“翰墨荟萃——美国收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展”的感受。他说,上博一行真是不虚此行,让人大饱眼福。也许由于是书家的缘故,让国柱先生直呼过瘾的是看到了黄庭坚的传世名作——草书《廉颇蔺相如传》手卷,近20米长,是黄庭坚50岁时得观“狂僧”怀素名篇《自叙帖》后的会意之作。如今,这幅作品被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
“这样的宝贝太不容易见到了。如果不是上博60年馆庆的机会,恐怕今生今世都不容易看到。”国柱先生讲到自己从早上一开门进馆到晚上离馆,在里边呆了一整天时间,又讲到自己反反复复在黄庭坚作品前看了三遍,到下午离馆时又返回去看了一遍。尽管不让拍照,他还是悄悄用手机拍了几张作为永久留念。
, http://www.100md.com
国柱先生的上海之行让我想起中国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句话:一个对于文艺有修养的人,他有一双慧眼看世界,整个世界便成为他的诗、他的画、他的戏。到了这种境界,人生便经过了艺术化,而身历其境的人,也可以算一个“得道”之士。
“这绝对是在过一种瘾,一种心瘾。写字、读帖、欣赏,对搞书法的人来说就如同一日三餐,缺了就会饥饿;这绝对也是一次对美的追求和向往,千里迢迢飞过去,就只为看那一眼,但太值了。”国柱先生有感而发。
千百年来,这书法之瘾,让多少文人墨客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书法之美,也令那一场曲水流觞在1660年后依然活色生香。自然,这色,当属墨色;这香,也当属墨香。
国柱先生谈到写字有瘾时,还专门讲到他读郑板桥的文章时,读到《靳秋田索画》一文,其中也讲到书画的成瘾性,读来很是有趣,于是还把此文写成一幅书法作品。现把它抄录在此:
, 百拇医药 “终日作字作画,不得休息,便要骂人。三日不动笔,又想一幅纸来,以舒其沉闷之气,此亦吾曹之贱相也。今日晨起无事,扫地、焚香、烹茶、洗砚,而故人之纸忽至。欣然命笔,作数箭兰、数竿竹、数块石,颇有洒然清脱之趣。其得时得笔之候乎。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极是不可解处。然解人于此,但笑而听之。”
果然是个“难得糊涂”的经典老头,我特别建议国柱先生为本文配发他的书作时,将这幅作品一并刊发,以和读者共赏。
言及书法之美,国柱先生说,“书为心画”,书法创作的过程就是一个寻求美、发现美、体会美、实践美、探索美的真谛的过程。楷行草篆隶,代表着各式各样的美,正所谓佳人不同体,美人不同面。楷书的严谨鲜明,隶书的圆浑秀美,篆书的大雅质朴,行书的洒脱与浪漫,草书的奔放和飘逸,各种书体各具特性,但反映的都是美。
国柱先生自己更偏爱行书与草书,喜欢那种一股大气贯于胸中,一泻千里、波澜壮阔的气势;如同感受在辽阔的草原上快马入阵、欢畅入怀的过程。他说:“最能抒发书家情感的书体当属行草书。”
, 百拇医药
正如雕塑在西方的地位,中国书法奠定了中国美学艺术的基础。中国书界有这样一个故事流传:20世纪50年代中期,当毕加索在海边见到一位中国朋友在沙滩上写中国字时,立刻被汉文字的抽象线条所吸引。他说:“如果我生在中国,我想我将成为一位书法家而不是画家。”此后,他的寓所中挂起了书法作品,表明他对东方抽象线条艺术的心悦诚服。
而如今随着电脑的普及,手写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人们对于汉字的评判多数是“对”与“错”,很少有人去关注“美”还是“丑”。惭愧,我也是个习惯于使用电脑的人,任由那一笔一划的生命结束在键盘上。国柱先生是一个好的引导者,从书写之美谈起,我们重新回到汉字的时光长廊,体味书写的神圣与安宁。
唯有从心灵出发,才能听见世界与你的共鸣
我想邀您再回味一遍开篇中那荡气回肠的千古一宴。《兰亭集序》在成为王羲之的传世墨迹时,我们也一起倾听了一代书圣的心声。第一段,羲之先生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对自然之美的热爱跃然纸上;第二段,从对人生苦短的感慨中,让我们触摸到的是对人生的深深眷恋之情;第三段中,羲之先生引用古训“死生亦大矣”,展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
被称为“东方黑格尔”的清代文学家刘熙载也是一位书法家,他在其著作《书概》中也写道: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为此,刘熙载进一步提出“理性情”的要求。他说:“笔性墨情,皆经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
在前人为我们竖起的这一座座艺术与哲学的丰碑面前,中国书法所承载的笔性墨情,让书法家们向这个世界的诉说也成为艺术。和国柱先生的这次见面,我就有幸听到一个动心的故事,并见到和这个故事有关的国柱先生手书的一件尺牍,堪称艺术佳品。这是国柱先生写给自己已经进产房待产的女儿牛牛的一封信。, 百拇医药(金朝晖)
公元353年三月初三,在位于绍兴市西南十四公里处的兰渚山下,时年51岁的东晋才子、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举行集会,当地名流高士41人前往,那天是春风和煦,阳气布畅,这41位风流倜傥的才子以羲之先生为首,列坐于曲水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飘流至谁的前面,谁就需即兴赋诗,否则罚酒三觞。大家是诗兴大发,酒兴大发,发起人羲之先生更是“清风出袖,明月入怀”,乘着酒兴,即席挥洒,写下324字的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此序从此成为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家。诞生此序的兰亭,也由此成为历代书法家及书法爱好者朝圣的地方。
我和友人是2009年11月20日踏进的兰亭,逢南方冬日,园内十分清冷,站在当年曲水流觞之处,正可以尽情遥想昔日诗人才子于仰俯间笑对衰老与死亡;遥想羲之先生洞察人性,于笔墨间把宇宙、人生行走了一遍,狂放不羁,欢娱鼓舞。
那天定格在永和九年,中国书法史上最著名的日子。
, http://www.100md.com
1660年后,那一场曲水流觞依然活色生香
这是属于方块字的大美大真,世界上所有语言都无法与之比肩;这是一代又一代书家的灵魂守望,尘埃中,他们的生命早已化作泥土,但他们的字,还好好地茁壮地活着。
2013年1月10日上午,在太原日报社书画院见到了著名书法家、山西省书协副主席赵国柱先生。一见面,就听他讲起不久前专程前往上海博物馆观看“翰墨荟萃——美国收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展”的感受。他说,上博一行真是不虚此行,让人大饱眼福。也许由于是书家的缘故,让国柱先生直呼过瘾的是看到了黄庭坚的传世名作——草书《廉颇蔺相如传》手卷,近20米长,是黄庭坚50岁时得观“狂僧”怀素名篇《自叙帖》后的会意之作。如今,这幅作品被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
“这样的宝贝太不容易见到了。如果不是上博60年馆庆的机会,恐怕今生今世都不容易看到。”国柱先生讲到自己从早上一开门进馆到晚上离馆,在里边呆了一整天时间,又讲到自己反反复复在黄庭坚作品前看了三遍,到下午离馆时又返回去看了一遍。尽管不让拍照,他还是悄悄用手机拍了几张作为永久留念。
, http://www.100md.com
国柱先生的上海之行让我想起中国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句话:一个对于文艺有修养的人,他有一双慧眼看世界,整个世界便成为他的诗、他的画、他的戏。到了这种境界,人生便经过了艺术化,而身历其境的人,也可以算一个“得道”之士。
“这绝对是在过一种瘾,一种心瘾。写字、读帖、欣赏,对搞书法的人来说就如同一日三餐,缺了就会饥饿;这绝对也是一次对美的追求和向往,千里迢迢飞过去,就只为看那一眼,但太值了。”国柱先生有感而发。
千百年来,这书法之瘾,让多少文人墨客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书法之美,也令那一场曲水流觞在1660年后依然活色生香。自然,这色,当属墨色;这香,也当属墨香。
国柱先生谈到写字有瘾时,还专门讲到他读郑板桥的文章时,读到《靳秋田索画》一文,其中也讲到书画的成瘾性,读来很是有趣,于是还把此文写成一幅书法作品。现把它抄录在此:
, 百拇医药 “终日作字作画,不得休息,便要骂人。三日不动笔,又想一幅纸来,以舒其沉闷之气,此亦吾曹之贱相也。今日晨起无事,扫地、焚香、烹茶、洗砚,而故人之纸忽至。欣然命笔,作数箭兰、数竿竹、数块石,颇有洒然清脱之趣。其得时得笔之候乎。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极是不可解处。然解人于此,但笑而听之。”
果然是个“难得糊涂”的经典老头,我特别建议国柱先生为本文配发他的书作时,将这幅作品一并刊发,以和读者共赏。
言及书法之美,国柱先生说,“书为心画”,书法创作的过程就是一个寻求美、发现美、体会美、实践美、探索美的真谛的过程。楷行草篆隶,代表着各式各样的美,正所谓佳人不同体,美人不同面。楷书的严谨鲜明,隶书的圆浑秀美,篆书的大雅质朴,行书的洒脱与浪漫,草书的奔放和飘逸,各种书体各具特性,但反映的都是美。
国柱先生自己更偏爱行书与草书,喜欢那种一股大气贯于胸中,一泻千里、波澜壮阔的气势;如同感受在辽阔的草原上快马入阵、欢畅入怀的过程。他说:“最能抒发书家情感的书体当属行草书。”
, 百拇医药
正如雕塑在西方的地位,中国书法奠定了中国美学艺术的基础。中国书界有这样一个故事流传:20世纪50年代中期,当毕加索在海边见到一位中国朋友在沙滩上写中国字时,立刻被汉文字的抽象线条所吸引。他说:“如果我生在中国,我想我将成为一位书法家而不是画家。”此后,他的寓所中挂起了书法作品,表明他对东方抽象线条艺术的心悦诚服。
而如今随着电脑的普及,手写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人们对于汉字的评判多数是“对”与“错”,很少有人去关注“美”还是“丑”。惭愧,我也是个习惯于使用电脑的人,任由那一笔一划的生命结束在键盘上。国柱先生是一个好的引导者,从书写之美谈起,我们重新回到汉字的时光长廊,体味书写的神圣与安宁。
唯有从心灵出发,才能听见世界与你的共鸣
我想邀您再回味一遍开篇中那荡气回肠的千古一宴。《兰亭集序》在成为王羲之的传世墨迹时,我们也一起倾听了一代书圣的心声。第一段,羲之先生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对自然之美的热爱跃然纸上;第二段,从对人生苦短的感慨中,让我们触摸到的是对人生的深深眷恋之情;第三段中,羲之先生引用古训“死生亦大矣”,展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
被称为“东方黑格尔”的清代文学家刘熙载也是一位书法家,他在其著作《书概》中也写道: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为此,刘熙载进一步提出“理性情”的要求。他说:“笔性墨情,皆经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
在前人为我们竖起的这一座座艺术与哲学的丰碑面前,中国书法所承载的笔性墨情,让书法家们向这个世界的诉说也成为艺术。和国柱先生的这次见面,我就有幸听到一个动心的故事,并见到和这个故事有关的国柱先生手书的一件尺牍,堪称艺术佳品。这是国柱先生写给自己已经进产房待产的女儿牛牛的一封信。, 百拇医药(金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