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人人健康》 > 2013年第5期
编号:12351070
剩菜安全吃的攻略
http://www.100md.com 2013年3月1日 《人人健康》 2013年第5期
     在外就餐时将剩菜打包,正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习惯。剩菜还能吃吗?事实上,剩菜是否能吃,要看剩的是什么,剩了多久,在什么条件下储藏,重新加热是什么条件?专家提醒,打包剩菜不应疏忽食品安全问题,剩菜的储存和食用都有讲究。

    打包菜肴最好是适合重新加热的鱼类、肉类等。蔬菜类不宜打包,最好当餐吃完,因为蔬菜中的硝酸盐反复加热会生成亚硝酸盐,对身体造成危害,而且蔬菜富含的维生素会在反复加热后迅速流失。

    不同食品中微生物生长速度不同,剩菜最好按类分开打包存储,避免食品交叉污染。打包食品要及时放入冰箱冷藏,最好能在5至6个小时内吃掉。存放时间过长,食品中的细菌在繁殖过程中会释放大量毒素,加热不能完全破坏和降解这些毒素。

    在这里提醒大家,打包食品要加热透才能食用,食品中心温度应至少达70摄氏度,以免发生细菌感染。海鲜更易滋生细菌,但若加热时间过长,所含优质蛋白、脂肪和维生素也会损失比较大,因此打包的海鲜加热时间控制在4至5分钟较合适。加热过程中还可以加些酒、姜、大蒜等起杀菌作用。肉类食品再次加热时最好加上一些醋,以减少矿物质流失,利于身体吸收。
, http://www.100md.com
    剩菜剩肉存放条件

    无论是哪一类食品,在室温下放的时间越长,放入冰箱中的时间越晚,微生物的“基数”就越大,存放之后就越不安全。

    进入冰箱之中,降温的速度也很重要。如果冰箱里东西太满,制冷效果不足,或者菜肴的块太大,冷气传入速度慢,放入的菜很久都难以把温度降下来,那么也会带来安全隐患。所以要把一些可以冷冻的鱼、肉或豆制品,迅速存放到冷冻室,使其与剩菜分流存放。

    蔬菜:小心亚硝酸盐

    大家常说的隔夜可能产生有害物,其实说的是蔬菜。在存放过程中因细菌活动可能逐渐转变成有毒的亚硝酸盐。

    不过,如果仅仅是在冰箱中放一夜,这种亚硝酸盐的上升还远远到不了引起食品安全事故的程度。但无论如何,蔬菜是不建议剩24小时以上的,凉拌菜就更要小心。
, 百拇医药
    安全吃剩菜小方法

    了解这些基础知识之后,就能想出保存剩菜的对策了。

    1.提前分装。明知道这一餐吃不完,就应当在出锅时分装到不同的盘子里,其中一份稍微凉下来之后就放入冰箱,这样菜中细菌的“基数”很低,第二天甚至第三天,热透了再吃,都没有问题。

    如果已经在外面放了两三个小时,大家又用筷子踊跃翻动过了,保质期就会缩短。这时候要注意,把它铺平一点,放在冰箱下层的最里面,让它尽快地冷却到冷藏室的温度。

    2.彻底加热。剩菜放到第二餐是可以的,但一定要彻底加热。所谓彻底加热,就是把菜整体上加热到100度,保持沸腾3分钟以上。

    肉类加热:如果肉块比较大,一定要煮、蒸时间长一些,或者把肉块切碎,再重新加热。
, http://www.100md.com
    用微波炉加热剩食物是个不错的方法,它可以令食物内部得到充分加热。但家庭中,往往控制不好微波加热的时间,还容易发生食物飞溅到微波炉内部的麻烦。可以考虑先用微波炉加热一两分钟,令食物内部温度上升,然后再用锅加热,或者再放蒸锅上蒸,就比较容易热透。

    豆制品加热:豆制品更容易腐败,因此加热时也要更加在意。多煮几分钟并不用可惜,因为豆腐中的维生素含量甚低,而它所富含的蛋白质和钙、镁等是不怕热的,加热不会明显降低营养价值。

    蔬菜加热:蔬菜不适合长时间的加热,可以考虑用蒸锅来蒸,传热效果比用锅直接加热更好,且营养素损失较少。

    特别提醒:需要高度注意的是,菜千万不要反复多次地加热。如果知道鱼肉第二餐还吃不完,就只加热一半,剩下部分仍然放回冰箱深处。甚至有些熟食、豆制品可以直接分小盒冻到冷冻室里面。

    剩菜改造方法
, 百拇医药
    吃新菜的时候,人们都很踊跃;但一次一次吃同样的菜,显然令人不愉快。其实,除了蔬菜之外,鱼肉类食品剩菜翻新并不难,无非就是改刀、加配料、改调味这三大技术。

    比如说,剩了一些大块的肉类,单做一道菜嫌少,就可以把它切成小片,配上一些蔬菜,做成蔬菜炒肉片,比如加香菜、洋葱、芹菜之类,可以让炒肉片变得香喷喷的,诱人食欲,家人肯定会当新菜一样表示欢迎。又比如说,原来是红烧味道的肉,现在可以考虑加点咖喱粉,配点土豆胡萝卜,改造成咖喱风味。还可以把剩菜改造成汤,比如剩排骨加蔬菜和挂面,做成蔬菜排骨汤面;剩番茄炒蛋加番茄、木耳和面疙瘩,改造成番茄味疙瘩汤之类。

    这样,剩菜不会浪费,重新加热时煮得足够“透”,安全得到保障,家人吃起来也很愉快。, http://www.100md.com(童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