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视点:中医药在中国(1)
整个10月,最头条当属“屠呦呦”这个名字了!——85岁的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凭借抗疟疾药物“青蒿素”与两名海外科学家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其创制得益于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正因如此,屠呦呦获得诺奖后表示,中医药是个伟大宝库,“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
作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的一名科学工作者,屠呦呦获得诺奖,原本应是一件让国人尤其中医药界无比兴奋、荣耀的事情。然而,此事却引发了又一轮的中西医之争,这不禁让本刊记者想起不久前在微信朋友圈悄然流传的一篇文章《中医将亡于中药》。文中提及,价格虚高、弄虚作假、以次充好,已使得时下中药信誉尽毁,严重危害了病人的健康,也使得中医成为病人久治不愈甚至病情越治越严重的“替罪羊”。
尽管本刊通过互联网搜索后发现这是几年前的旧调,但其实有关中医药命运的类似讨论在民间从未断绝,尤其在崇尚科学迷信主义的今天,中医药的发展避不开这些现实困境与敏感问题。那么,中医药是否真的衰退了?中医药的种种“神奇”该怎样解开?中医药能走向世界吗?这是许多中医药人的思考,也是山西振东制药集团董事长、北大客座教授、山西中医药大学医药管理学院院长、主任药师李安平先生尝试求解的题目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62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