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人人健康》 > 2020年第2期
编号:13429742
放射防护在导管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月15日 《人人健康》 2020年第2期
     【摘要】 目的:探讨放射防护在导管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接受介入治疗的7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在介入治疗期间应用铅玻璃防护屏、增加与球管之间的距离、穿戴铅防护服、床下铅橡胶帘等防护措施,比较放射防护前后各防护器材与不同距离距球管的辐射剂量差异。结果:与放射防护前相比,放射防护后穿戴铅防护服与眼镜、铅玻璃防护屏与床下铅橡胶帘的X线辐射剂量均明显降低,前后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距离球管1m、2m、3m处时的辐射剂量分别为(2.91±0.46)μSv、(0.88±0.39)μSv、(0.05±0.03)μSv,不同距离距球管的辐射剂量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放射防护可有效减少导管室介入治疗中X线对医护人员及患者的辐射剂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放射防护;导管室;介入治疗;辐射剂量

    介入术是指在影像仪器指导下将精密器械置入人体来完成疾病诊治的过程,因其具有微创性,效果显著被临床广泛应用[1]。但相对于其他X线检查,介入治疗对患者及医护人员的X线辐射剂量更大,近年来,国内外不断有关于介入手术操作造成医护人员辐射损伤的案例,严重威胁其身体健康,因此如何降低介入治疗所致的辐射损伤一直是介入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2]。放射防护是近年来临床降低放射治疗对人体辐射损伤的常见措施,为此本研究以我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接受介入治疗的7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放射防护在导管室介入治疗中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接受介入治疗的7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知晓本次研究的目的及意义,自愿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且排除介入治疗禁忌症、治疗依从性差及临床资料不全者。其中男41例,女32例,年龄25-69岁,平均年龄(40.43±2.65)岁;支气管动脉栓塞8例,肝动脉化疗栓塞15例,脑血管造影26例,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11例,下肢静脉栓塞9例,其他疾病造影4例。

1.2方法



    選择BH3103B便携式辐射仪,美国medrad高压注射器,造影剂为非离子型碘帕醇,西门子DSA。介入治疗期间穿戴铅防护服与眼镜、床边悬挂活动室铅玻璃防护屏与床下放置铅橡胶帘,以上防护措施均为0.5mmPb铅当量,患者治疗时监测X线防辐射效果,比较放射防护前后各防护器材与距离球管1m、2 m、3m处时的辐射剂量。

1.3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20.0软件,计数资料(n/%)和计量资料(x±S)分别行卡方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放射防护前后各防护器材X线辐射剂量



    与放射防护前相比,放射防护后穿戴铅防护服与眼镜、铅玻璃防护屏与床下铅橡胶帘的X线辐射剂量均明显降低(P<0.05),见表1。

    表 1 放射防护前后各防护器材 X 线辐射剂量(x±S,μSv)

    表1 放射防护前后各防护器材X线辐射剂量(x±S,μSv)

2.2 不同距离距球管的辐射剂量



    距离球管1m、2m、3m处时的辐射剂量分别为(2.91±0.46)μSv、(0.88±0.39)μSv、(0.05±0.03)μSv,不同距离距球管的辐射剂量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随着介入放射学的迅猛发展,介入术的兴起为血管瘤、肿瘤等难治性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介入术集诊断与治疗为一体,可在X线、血管造影剂的指引下将导管等器材准确置入人体病变部位进行微创治疗,且不会损伤其他组织,应用价值较高[3]。但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疗时需借助X线透视,在一定程度上对医务人员及患者产生辐射,不利于身体健康。故临床上在介入治疗期间应用铅玻璃防护屏、增加与球管之间的距离、穿戴铅防护服、床下铅橡胶帘等防护措施,以期减少辐射损伤。大量研究资料显示,X线照射机体时可与体液、组织、细胞等相互作用使分子或原子电离,破坏机体某些大分子结构。其中电离辐射还可直接影响细胞中的染色体,出现细胞变异,若损伤体细胞,则可能引发放射性皮炎、造血系统疾病、晶状体混浊等,若损伤生殖细胞,则可能影响生殖功能或出生质量[4]。目前我国在放射防护方面仍较落后,大多医务人员缺乏辐射相关知识,防护意识较差,因此在导管室还需加强宣传力度,通过防护培训、知识宣教等方式帮助医务人员掌握辐射相关知识,提高自身防护意识,同时还应该定期检查X线辐射量,一旦出现体内辐射量过高,则应及时停止相关工作并给予针对性治疗,减少疾病发生风险[5-6]。本研究结果表明,与放射防护前相比,放射防护后穿戴铅防护服与眼镜、铅玻璃防护屏与床下铅橡胶帘的X线辐射剂量均明显降低,前后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距离球管1m、2m、3m处时的辐射剂量分别为(2.91±0.46)μSv、(0.88±0.39)μSv、(0.05±0.03)μSv,不同距离距球管的辐射剂量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综上所述,放射防护可有效减少导管室介入治疗中X线对医护人员及患者的辐射剂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静,栾振峰.风险管理在放射科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1):187-188.

    [2]王尊敏. 导管室医务人员职业危害与防护对策分析[J]. 护理研究, 2014(21):2673-2674.

    [3]靳容,张杰,张素艳.放射防护在导管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36):70+72.

    [4]陶功福,张枫.导管室放射防护评价[J].中国医疗设备,2014,29(10):115-116+159.

    [5]黄玲,郑玉秀,杨宏.介入导管室医护人员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J].心理医生,2016,22(13):231-232.

    [6]苏泉妹,孙秀芳.精细化护理与临床护理路径在心血管介入导管室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18,31(8):188-189., http://www.100md.com(李芳芳 程凡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