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检验项目在诊断肝硬化疾病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检测值,黄疸,1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方法,3观察指标,4统计学方法,2结果,3讨论
王兆清(淮安市洪泽区人民医院 江苏淮安 223100)
经临床资料统计,肝硬化疾病的发生率在近些年有所上升,这与人们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关。患者表现为肝脏逐渐变硬、变形,且这种病变是纤维性的、弥漫性的。在我国,大多数患者为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其次为酒精性肝硬化,偶见血吸虫性肝硬化[1],男性患者多于女性,21 至50 岁人群最易患病。从症状来说,肝硬化的发生与发展均较为缓慢,临床已有隐伏十几年的病例,虽然根据其临床表现可以分为肝功能代偿期与失代偿期,但实际上界限不清,或有重叠,食欲缺乏及全身乏力等症状无特异性,可能伴随恶心、腹胀、隐痛及不同程度的腹泻,但在休息后可缓解。加之肝功检查结果大多正常,并未引起过多关注。随病情发展,患者表现为精神不振、面无血色,多有浮肿及低热,进食油腻食物易呕吐、腹泻,腹水与胃肠积气明显,半数以上患者表现出黄疸,出血倾向明显,内分泌失调严重。以上症状只能作为临床诊断的基础,必须结合实验室、影像学及其他辅助性检查结果才能得到最终诊断[2]。早期肝硬化的诊断工作一直都是难点,为探究生化检验项目的诊断价值与应用效果,此次研究以2022 年1月~12 月为背景,对31 例肝硬化确诊者及31 例健康体检人员进行了多指标对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肝硬化确诊病例为观察组,时间为2022 年1月~12 月,且在同一时间段内选择样本量相同的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自愿参与。见表1。
表1 一般资料统计表
纳入标准:观察组的病理检查结果符合肝硬化疾病诊断者;无恶性肿瘤病变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85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