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协同其他方式治疗肩周炎的研究进展
针灸,中医理论依据,西医理论依据,单用穴位注射疗法,穴位注射联合其他治疗方法
■刘同科 宫玉锁 通讯作者 黄康 张新龙 刘晓婷( 甘肃中医药大学; 甘肃省中医院)肩周炎,又名五十肩,是发生在肩关节周围的一种无菌性炎症,由肩节囊的慢性炎症、水肿、出血以及纤维化导致关节囊发生黏液样病变,出现肩关节周围疼痛和功能障碍。本病多见于中年以后,50~60岁为发病的高峰期。全球有3%~5%的患者被肩周炎困扰,且女性略多于男性[1]。本病对天气变化敏感,走访很多患者后发现,该病往往初发时不被重视,拖延加重,肩如冻结之状、伸展不舒、凝滞不利。目前肩周炎治疗方法较多,西药非甾体抗炎药、封闭治疗等疗效立竿见影,往往近期效果还可以,但副作用较大,比如有肾毒性等;中医中活血化瘀、补肝肾等治疗方法,比如拔罐、针灸,均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治疗周期较长;微创手术创伤较大,收费高,病患难以接受。经过临床实践,证实穴位注射药物效果显著,发现穴位注射协同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1.中医理论依据
针刺穴位作为中医疗法,具有疏通经络、促使气血滋润周身、外养肢体、内濡脏腑的功效。经络诸多穴位在施针及施灸的作用下,可调整脏腑功能,同时能调和营卫、养气活血,因此可有效缓解骨伤症状,提高骨伤治疗的有效率。应用针灸对肩周炎患者进行辅助治疗,可以有效改善临床疗效。当机体肝肾亏虚、外邪侵袭以及受外伤虫毒所扰,会导致肩部经脉痹阻,血脉不通。“不通则痛”,中医治法当以疏经通络、祛邪止痛为主。根据中医理论、药物归经、药物归穴理论,将药物注射在特定穴位,并在操作时使穴位“得气”。针刺得气,可起到通经活络、祛邪止痛的作用,再联合其他的治疗方式,可达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有临床工作者对穴位进行药物注射后,药物的药理效应得以迅速增强,被称为药物归穴现象,最后发生非特定信息传递——特定生理效应的细胞内转换机制[2]。又有药物归经、药物归穴现象的广泛存在,因此这也使药效得以更好的发挥,最终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
2.西医理论依据
目前肩周炎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美国骨科外科医生学会(AAOS)将冻结肩定义为一种病因不确定的病症[3],多数学者认为与肩关节囊的慢性炎症、水肿、出血以及纤维化导致关节囊发生黏液样变性有关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21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