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 > 2008年第4期
编号:11734880
CT诊断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及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08年2月15日 《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 2008年第4期
     [摘 要]目的:研究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诊断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和临床资料,对其影像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原发性SAH13例(50.0%)继发于颅内其他部位出血6例(23.8%);3例合并新生儿缺血缺氧脑病,2例合并脑积水,2例合并基底节梗塞。结论:CT能及时诊断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并根据其变化指导临床治疗、判断预后,对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 断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8)4-0043-02

    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简称SAH),是颅内出血的一种表现,也是致新生儿早死及并发严重后遗症的重要原因之一。在CT广泛应用以前主要靠腰穿诊断,加之患儿的临床表现也往往不典型,故而漏诊、误诊情况时有发生[1]。CT的应用使本病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大大提高,且为无创检查易被患儿及家长接受,并对帮助治疗及预防并发症起到很大的作用。笔者通过对26例新生儿SAH观察浅析其病因、临床与CT表现等,以提高对本病诊断准确性,以期通过早期诊断,降低SAH患儿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26例新生儿SAH全部经CT扫描,患儿给予冬眠后平扫,OML基线层厚6~8mm,层距10mm。最早生后1h,晚至30h,足月产儿9例,早产儿17例,且其体重<2.5kg,均有产前及产后窒息缺氧史。其中吸引产13例,产伤3例。体征表现轻重不一,轻者无明显或轻度惊厥史,重者有呼吸异常,紫绀、惊厥、抽搐、原始反射异常及肌张力障碍。全部病例经临床治疗好转出院,并作最少一次CT复查。

    1.2 方法

    26例患儿均使用GE Sytec3000i型全身CT扫描机,患儿在睡眠状态下,取仰卧位将头平放于头托内,两侧用楔形垫及宽带固定,沿听眦线上10mm为基线,层厚5mm-10mm,层距5mm-10 mm,向颅顶连续扫描9层-10层,均行平扫,窗宽80Hu ,窗位30Hu。检查前15例未使用镇静剂(自然睡眠状态),11例患儿使用10%水合氯醛(0.5ml/kg)。
, 百拇医药
    2 结果

    根据新生儿SAH的CT表现,依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不同,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是由于蛛网膜下腔内的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继发性是由于颅内其他部位的出血,如脑实质出血、硬膜下出血、脑室出血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但其CT表现是一致的[2],即表现为直窦旁、小脑天幕缘、纵裂池、基底池、小脑延髓池等处的高密度影。其中脚间池的显示率最为敏感,即使少量的SAH在脚间池也能被CT发现,这可能是SAH唯一可靠的征象[3]。如为继发性SAH尚可见到原发出血外,还可观察脑积水、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脑梗塞等并发症的改变。本组病例中,原发性SAH13例(50.0%)继发于颅内其他部位出血6例(23.8%);3例合并新生儿缺血缺氧脑病,2例合并脑积水,2例合并基底节梗塞。

    3 讨论

    根据本组病例的发病特点的分析发现,引起新生儿SAH的主要原因有围产期窒息、产伤、凝血机制障碍及脑血管畸形等,其中以窒息和产伤最多。围产期窒息造成新生儿SAH主要与以下三方面因素有关:① 血管通透性升高,红细胞渗出;② 组织缺氧,组织内毛细血管出血;③ 静脉高压致血管破裂出血。在早产儿组织内毛细血管破裂出血产生继发性SAH,也可导致足月儿软脑膜破裂或脉络膜出血而导致原发性继发性SAH。产伤多见于足月儿,尤其是第一胎生产者,这与异常分娩相对较多有关,常为大脑镰和小脑幕撕裂、血管破裂致原发性SAH。
, 百拇医药
    新生儿SAH不论是原发或继发性,其CT表现无明确区别,都是沿着直窦、半球内裂隙、中脑裂隙、基底池、小脑延髓池及脑表面处见到高密度影,一般小量出血高密度仅局限脑幕,纵裂池、直窦、侧裂池、大量出血可波及后颅窝、基低池、大脑半球脑回表面等处。新生儿脑缺氧缺血窒息是导致SAH的主要因素。胎头吸引产伤、产后外伤、血管畸形、凝血机能障碍均可导致本病,足月产成熟儿分为产伤窒息引起SAH,而早产儿主要为严重缺氧有关[4~5]。

    随着CT检查在儿科的普及,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越来越多地从新生儿颅内出血中被分离出来。CT检查可避免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漏诊。我院收治的26例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例,大部分症状较轻而不典型,往往仅有溢乳、嗜睡或烦躁、前囟饱满等表现,少数病例在生产过程中并无明显的缺氧或产伤提示。因此,在诊查时应仔细观察,怀疑本病时应及时作CT检查。

    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后较好,只要能及时诊断,通过VitK1补充凝血因子,应用甘露醇、纳洛酮、地塞米松等降低颅内压,保护毛细血管壁的完整性,补充足够的能量等综合治疗,一般均能在10天左右治愈,且一般不会发生有后遗症。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 柴汝昌.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 影像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2,10(4):296.

    [2] 王京泉,杨高忠,逄惠,等.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分型、临床特点及相互关系的研究[J].中国厂矿医学,2001,14(4):289~290.

    [3] 王燕.西宁地区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诊断(附200 例报告) [J].高原医学杂志,2004,14(4):33~35.

    [4] 冯全中,主编.实用小儿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 :344.

    [5] 武汉医学院主编.病理学(病理学分册)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 :84., http://www.100md.com(陈永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