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分析
第1页 |
参见附件(1829KB,2页)。
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梗死,是各种原因导致脑动脉血流中断,局部脑组织发生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脑梗死是CVD的常见类型,约占全部CVD70%。依据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通常将脑梗死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2009年2月~2010年3月我院住院患者,运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60例。发病时间<72小时,有明显的神经系统功能缺损定位体征,并经头颅CT或MRI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为急性脑梗死,且无严重肝肾疾病、血液病、出血性疾病等。其中男49例,女11例,年龄53~76岁,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发病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甘露醇、甘油果糖等降颅压,减轻脑水肿,并给与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支持治疗,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静脉点滴,30mg/次,2次/d,两组疗程均为14天。于治疗后10d、20d分别行NIHSS评分比较治疗效果,并监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四项,严密观察不良反应.
1.3 疗效判定:分为基本痊愈:意识恢复正常,肌力达到4~5级,生活自理;显效:主要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偏瘫、失语明显恢复,肌力提高2级以上,生活部分自理;好转:自觉症状有所减轻,肌力提高1级,但生活不能自理;无效:用药前后无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软件,数据用 表示,NIHSS评分用t检验,有效率比较用 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基本痊愈2例,显效11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分别为1、8、11、10例,总有效率66.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2.3 安全性 治疗组、对照组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四项、心电图等治疗前后均未见明显变化,未见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多项研究表明,在脑缺血动物模型及脑卒中患者大脑缺血核心部位周围存在保持部分能量代谢的低血流灌注区域,及时应用药物可改善此区域血循环并阻止脑梗死进展[1]。依达拉奉是一种强效羟自由基清除剂及抗氧化剂,可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脑内花生四烯酸引起的脑水肿,减少缺血半暗带的面积,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还能防止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发挥抗缺血作用;相对分子质量较小,血脑屏障穿透率约60%,静脉给药后可清除大脑内具有高度细胞毒性的羟自由基[2]。此外,依达拉奉可通过抗氧自由基防止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且不影响血液凝固、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溶解或出血时间,亦不增加出血危险。能改善糖尿病患者左心室功能和线粒体结构,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有可能降低以心房纤颤为主要栓塞原因的大面积脑梗塞。本研究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随治疗时间延长,优势更加明显,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说明协助治疗脑梗死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薛新宏, 王大力,彭延波,等.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变化及依达拉奉对其的影响[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829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