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例胃切除术后的临床治疗及护理
第1页 |
参见附件(1796KB,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胃切除后肠内营养的早期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可行性。方法 选择因胃癌进行胃切除的80例病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经外周静脉给予静脉营养支持,治疗组40例经空肠营养管给予输注肠内营养液。对两组病人术前、术后进行营养状态评价,比较术后肠功能恢复情况及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结果 术后营养支持使病人营养状况均有所改善,肠内营养的病人术后肠蠕动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且费用低,并发症少。结论 胃切除后早期肠内营养安全有效、简便、经济,对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保护肠黏膜,防治感染性并发症,改善机体营养状况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胃切除肠内营养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R32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5-0115-0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因胃癌行全胃切除的病人80例,其中男60例,女20例。年龄44~75岁,平均(57.40±7.02)岁。所有病例均经术前胃镜及术后病理检查明确诊断,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或代谢性疾病,手术前未应用免疫治疗及放化疗,围手术期均未接受输血。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治疗组40例。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病变分期、术前营养状况、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营养支持
1.2.1对照组经外周静脉采用静脉营养支持治疗,术后4~6d胃肠功能恢复后拔除胃管,进流质饮食,开始少量,逐日增量至10d后给流质全量。
1.2.2治疗组经空肠营养管于手术后12h开始输注温盐水500ml,40~45ml/h,若无明显异常,于手术后24h持续输注肠内营养液,开始给予500ml(10~20ml/h),术后第3~7d给1000ml(30~50ml/h),连用7d,液体不足部分由静脉补充。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简明统计10.3软件进行分析,所有数据均以( ±s)表示,行t检验。
2结果
2.1临床观察
两组病人均顺利完成临床试验,在治疗过程中体温、脉搏、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均较平稳,无1例死亡。对照组中有2例出现切口感染,1例肺部感染,经积极抗感染等治疗后,感染得以控制。治疗组未出现严重的感染并发症,仅4例于开始输注营养液时出现轻度恶心、腹胀、腹泻,经调整营养液浓度、减慢滴速、保温营养液后症状控制。治疗组肛门排气时间、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见表1。
2.2营养指标变化比较
两组病人体重(WT),血红蛋白(HGB),血浆总蛋白(TP),白蛋白(ALB)较术前有所下降,但治疗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小,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3护理
3.1心理护理
多数病人对空肠置管进行肠内营养治疗有畏惧心理,有的病人对治疗效果持怀疑态度致使不愿接受此项治疗。针对病人的这种心态,给予安慰鼓励,与病人家属充分交流,让他们充分了解肠内营养的知识,并介绍已取得治疗成功的典型病例。促进病人之间的交流,消除病人的畏惧、疑虑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与护理。
3.2输注过程中的护理
适当调整营养液的浓度、速度、总量,预防胃肠道并发症。营养液的保存与配制要按无菌技术要求进行。米汤、肉汤、鱼汤等营养液一定要新鲜无渣、不变质。配制后的营养液悬挂输注时间不得超过8h,暂时未输注应放置于 冰箱内保存,冷藏不应超过24h,已开封的粉末制剂亦需冷藏保存。
4讨论
胃切除是胃癌根治术最常用的术式之一。术后失去了胃的正常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癌症本身消耗病人的营养,而根治性手术又可加重营养不良,营养不良又易引起切口愈合不良、切口感染、吻合口瘘等发生率增加,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长,严重影响病人的康复及生存质量。因此如何改善胃肠道肿瘤病人的营养状况越来越受到临床关注,以往应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已使全胃切除或胃大部切除术病人有了营养保障。但长期应用肠外营养支持,肠道屏障功能下降,免疫功能出现异常。
研究中分别测定了两组病人支持前后的体重、血红蛋白、血浆总蛋白、白蛋白等营养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两组的术后营养指标较术前有所下降,但治疗组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低,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术后肠内营养支持给机体提供更多的用于机体修复的蛋白质,补充手术创伤后所需的能量,减少体重和蛋白质的丢失幅度。
我们认为应用肠内营养支持符合生理要求,简便、经济、实用,对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恢复肠道黏膜屏障,防治感染性并发症,改善机体营养状况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796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