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分型治疗骨与关节结核60例临床分析
第1页 |
参见附件(1701KB,2页)。
[摘要]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与关节结核的疗效。方法 将12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为60例。对照组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结果 治疗组痊愈48例,好转10例,无效2例,治愈率80.0%,总有效率96.7%。对照组痊愈13例,好转13例,无效13例,治愈率21.6%,总有效率78.3%。经χ2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与关节结核较单纯用西医治疗效果好。
关键词:骨与关节结核中西医分型治疗
中图分类号:R529.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5-0121-02
骨与关节结核是结核杆菌侵入骨与关节,发生结核病变所致的骨病。此病起病慢、化脓延迟,溃后不易收口。因病变在骨与关节,易受机械刺激,多数损伤筋骨,是一种致残率很高的疑难病。有文献提出虽然现在有抗痨药物治疗,但是,因为发病部位的特殊性、抗痨西药的耐药性及毒副作用等因素的影响,治疗效果不理想,有时候还需要手术的辅助治疗。我院2006~2009年期间,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骨与关节结核患者6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骨与关节结核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各为60例。治疗组男30例,女30例,年龄5~60岁,平均28.6岁;对照组男25例,女35例,年龄2~62岁,平均29.1岁。病程: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为1~3个月。发病部位:治疗组脊柱24例、下肢17例、上肢13例、其他部位6例;对照组按以上顺序分别为22、20、10、8例。分期:治疗组初期19例、中期11例、后期24例,对照组按以上顺序分别为16、25、13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以及发病部位等方面经过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1.2诊断及分期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并排除骨髓炎、骨质增生、风湿及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疑似病例;排除合并有肺结核、淋巴结核、结核性结肠炎、肝、肾疾病等慢性史患者。分期标准按照《中医骨病学》。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早晨空腹服用利福平0.45 g、雷米封0.3 g,1次d。肌肉注射链霉素0.5 g,2次/d,注射1周后,停药3 d,再继续使用。注射28 g时,休息1周,注射56 g停用。若对链霉素过敏者,改用卡那霉素,用法、用量同链霉素。治疗组:在进行对照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治疗,对不同类型的结核采取不同的中药配剂:痨毒内攻型,宜调和阴阳,通经活络兼顾脾胃,采用自拟中药温寒化瘀汤(甘草、鹿角胶、白芥子、白及、杭白芍、南星、陈皮、蜈蚣、砂仁、熟地黄、炮姜、夏枯草、淫羊藿)治疗;寒凝瘀热型,应滋阴清热,托脓解毒,采用自拟益气健脾汤(生地黄、白花蛇舌草、百部、白术、金银花、皂角刺、白芷、甘草、黄芪、赤芍、夏枯草)治疗;阴阳俱虚型,以益气养血,扶阳滋阴,佐健脾补肾,采用自拟养血补肾丸(百部、猫爪草、黄精、陈皮、甘草、黄芪、当归、生地、何首乌、金银花、焦三仙、玄参)治疗。外敷骨痨膏(破溃者除外),该药由穿山甲、乳香、没药、全蝎、蒲公英、红丹、血竭、地丁、当归、桃仁、红花三七参、何首乌、猫爪草、黄芪、百部及蜈蚣组成, 制成硬膏,加热熔化后敷于局部皮肤。两组均注意休息,适当加强关节功能锻炼,食用高能量、高维生素、高蛋白、富含钙磷、易消化食品。
1.4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常见病诊疗常规》[1]。痊愈:症状和体征消失,疮口愈合,功能障碍轻微,X线摄片示病灶稳定;好转:全身症状消失,但疮口未愈合,X线摄片示病灶稳定;无效:症状无改善,X线片示病灶继续发展。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软件,进行χ2检验。
2结果
结果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治疗组痊愈48例,好转10例,无效1例,治愈率80.0%,总有效率96.7%。对照组痊愈13例,好转34例,无效13例,治愈率21.6%,总有效率为78.3%。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同对照组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3讨论
本病属于中医学“流痰”“骨痨”等范畴。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与关节结核[2]的疗效是肯定的。尤其是在消除临床症状、促进病灶修复方面,疗效特别明显。西医主要是依靠抗结核药物的联合应用有效地杀灭结核杆菌;中医通过调节人体多种因素的平衡,加强机体对病原的抵抗能力,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骨痨膏外敷配合西药治疗骨与关节结核,增强了西药的直接抑菌作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701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