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及防治对策
[摘要] 目的 综述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防治对策。方法 查阅国内外文献并结合实际工作,汇总介绍该药的不良反应及防治对策。结果 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消化系统、皮肤及其附件、免疫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肌肉骨骼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等。结论 喹诺酮类药物具有疗效确切、给药方便等优点,为为临床广泛使用的抗菌药物,临床应严格掌握其适应症,避免不合理使用,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6-0119-03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是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的化学合成抗菌药。自1962年发现萘啶酸以来,一系列喹诺酮类药物相继上市,发展至今已开发出第三、第四代药物,这类药物具有抗菌作用强、抗菌谱广、给药方便、结构简单等优势。近年来此类药物大量应用,药物不良反应较前报道增加,给患者造成不良影响。为更好地认识喹诺酮类的不良反应,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本文就喹诺酮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及防治对策等问题探讨如下。
1 不良反应
1.1 消化系统不良反应
消化系统不良反应是所有喹诺酮类药物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部不适、腹泻、食欲不振及消化不良等,上述症状多在口服时发生,静脉给药也时有发生,特别在空腹滴注速度过快时,所以临床一般调整滴速以每分钟20~40滴为宜。胃肠道不良反应症状严重时,可以停用本类药品。
1.2 皮肤及其附件损害
皮肤损害居于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第2位。临床表现为皮疹、皮肤瘙痒、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光敏感皮肤、表皮松懈症。严重者可出现剥脱性皮炎。其机制一般认为是光毒性引起的。在紫外线激发下喹诺酮类药物氧化生成活性氧,活性氧激发了皮肤纤维细胞中的蛋白激酶C和酪氨酸激酶,蛋白激酶C和酪氨酸激酶又激活环氧化酶,引起如前列素类及类环氧化酶的合成,它们从纤维细胞释放,引起皮炎[1]。因此用药前要详细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用药期间应避免阳光或紫外光源照射。过敏反应一旦发生,应立即停药,给予抗组胺药和糖皮质激素类药。
1.3 免疫系统反应
主要表现为发热、寒战、胸闷、急性荨麻疹等过敏样反应或过敏性休克,严重可导致死亡。过敏反应的机制[2]可能与过敏体质有关,或者由于药物作为半抗原引起淋巴细胞过敏所致。所以有过敏史的患者应避免使用本药物。
1.4 中枢神经系统反应
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睡眠不良等,严重者出现四肢麻木、震颤、精神失常、幻听、幻视等。其不良反应机制是该药亲脂性强,能通过血脑屏障,可抑制γ—氨基丁酸与受体结合,从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因此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者发生感染时本类药品不应作为首选,静脉给药时必须控制滴速,给药速度过快可导致药物进入脑组织的速度和量相对较高,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随之加大。
1.5 肌肉骨骼系统不良反应
有极少数患者在口服或静注时发生关节肿胀、僵硬、肌肉疼痛,停药后症状均减退或消失。动物实验证实[3],喹诺酮类药物对幼年动物关节软骨具有毒性,主要发生在负重关节,年龄越小、用药浓度越大,关节软骨损伤越严重。因此限制了该药在儿童、青少年、孕妇、哺乳期妇女中的应用。其软骨毒性的机制[4]由于该类药物与镁离子发生螯合,造成局部镁离子缺乏,进而阻止了镁离子依赖的螯合素与细胞基质的信号传导,导致细胞基质的退变,损伤了软骨细胞。
1.6血液系统不良反应
主要表现为粒细胞、白细胞及全血细胞减少,急性溶血性贫血及紫癜,个别患者甚至出现骨髓抑制。因此用药时间长者应定期检查血常规。
1.7泌尿系统不良反应
虽然喹诺酮类药物对泌尿系感染疗效确切,但由于其主要由肾排泄,所以对此系统不良反应时有报道。主要表现为肾毒性,部分患者可出现结晶尿、血尿、蛋白尿、血肌酐及尿素氨增高,可发生肾炎,急性肾衰竭。可能与其在中性或碱性环节下溶解度差或口服剂量偏大,引起结晶尿所致。
1.8循环系统不良反应
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心率加快、血压增高等,还能延长QT间期,引起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心博骤停的危险[5]。因此用药期间应观察心律、血压、脉搏等变化。若出现症状立即吸氧,停止用药,并及时对症处理。
1.9肝功能损伤
有少数患者出现黄疸、一过性血清转氨酶升高,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可导致性肝功能损害,轻者停药可恢复,重者需保肝治疗。长期用药者应定期检查肝功能,多饮水,准确掌握剂量。一般认为老年人和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或减量。
1.10 呼吸系统不良反应
主要有呼吸困难、咳嗽、支气管痉挛及哮喘症状。其发生机制[6]可能是由于药物在光和氧的条件下产生单线态氧,造成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损伤、细胞破裂,抑制细胞的抗氧化防御而引起肺水肿。
1.11 引起血糖异常
有报道指出,喹诺酮类药物引起血糖暂时异常,发生低血糖症。也有高血糖症的发生。
2 防治对策
为减少不良反应,应遵循以下原则:
2.1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用药,严格掌握适应症、禁忌症与用药剂量。
2.2 不主张预防用药。
2.3 注意特殊人群:动物实验表明本类药物可引起未成年动物关节软骨损伤,故18岁以下儿童不宜使用;可透过胎盘屏障,孕妇禁用;可分泌至乳汁,哺乳期慎用;可影响血糖,糖尿病患者慎用;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慎用;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史(癫痫者)慎用。
2.4 注意配伍用药。①与利福平、氯霉素、红霉素合用,可产生拮抗作用,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作用下降。②与阿霉素、万古霉素、呋喃妥因合用,毒性增强,且肾功能不全者损害更大。③与非甾体抗炎药合用,诱发惊厥,引起癫痫发作。④与华法林合用,可使后者游离型增多,抗凝作用增强,导致出血。⑤与含钙、镁、铝等金属离子合用,使喹诺酮类药物吸收减少。⑥与咖啡因合用,抑制后者代谢,作用增强,显示中枢系统毒性。⑦与茶碱合用,竞争细胞色素P450结合部位,使茶碱肝清除明显减少,血药浓度增加,出现茶碱中毒症状。
2.5 输液时应注意,静脉给药速度不宜过快,以每100ml滴注时间不少于60分钟,20~40滴/min为宜。同时注意加强用药监护。
2.6 提示患者注意,告诉医生过敏史、既往史、目前使用的所有处方及非处方药品;遵医嘱注意多饮水,保持24小时排尿量≥1200ml,避免结晶尿;口服时可与食物同服,避免消化道反应;避免过度日照,如出现皮肤损害和过敏反应,及时停药。
2.7 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及时停药并采取相应治疗。如维持适当补液量,钙剂注射拮抗急性毒性和过敏反应,使用抗组胺药、皮质激素、肾上腺素,静脉输液等。
综上所述,只要掌握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明确不良反应发生的机制,合理用药,就可以使不良反应造成的损害降至最低,更好地发挥其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刘军,王文霞. 喹诺酮类药物的研究进展和合理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18):112~113.
[2] 徐雨,姚瑜. 喹诺酮类药物致细菌死亡的作用机制[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8,29(6):262~267.
[3] 虞爱华,苏淑慧,韩铁铮,等. 吡哌酸对儿童骨关节的远期影响[J]. 中国抗生素杂志,1996,6(3):127.
[4] 余澄清. 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与用药注意事项[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11(8):74.
[5] 金少华.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联合用药及不良反应的探讨[J].中国医疗前沿,2008,3(14):98.
[6] 黄玫,曲晶. 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与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08,3(35):217~218., 百拇医药(孙颖)
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6-0119-03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是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的化学合成抗菌药。自1962年发现萘啶酸以来,一系列喹诺酮类药物相继上市,发展至今已开发出第三、第四代药物,这类药物具有抗菌作用强、抗菌谱广、给药方便、结构简单等优势。近年来此类药物大量应用,药物不良反应较前报道增加,给患者造成不良影响。为更好地认识喹诺酮类的不良反应,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本文就喹诺酮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及防治对策等问题探讨如下。
1 不良反应
1.1 消化系统不良反应
消化系统不良反应是所有喹诺酮类药物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部不适、腹泻、食欲不振及消化不良等,上述症状多在口服时发生,静脉给药也时有发生,特别在空腹滴注速度过快时,所以临床一般调整滴速以每分钟20~40滴为宜。胃肠道不良反应症状严重时,可以停用本类药品。
1.2 皮肤及其附件损害
皮肤损害居于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第2位。临床表现为皮疹、皮肤瘙痒、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光敏感皮肤、表皮松懈症。严重者可出现剥脱性皮炎。其机制一般认为是光毒性引起的。在紫外线激发下喹诺酮类药物氧化生成活性氧,活性氧激发了皮肤纤维细胞中的蛋白激酶C和酪氨酸激酶,蛋白激酶C和酪氨酸激酶又激活环氧化酶,引起如前列素类及类环氧化酶的合成,它们从纤维细胞释放,引起皮炎[1]。因此用药前要详细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用药期间应避免阳光或紫外光源照射。过敏反应一旦发生,应立即停药,给予抗组胺药和糖皮质激素类药。
1.3 免疫系统反应
主要表现为发热、寒战、胸闷、急性荨麻疹等过敏样反应或过敏性休克,严重可导致死亡。过敏反应的机制[2]可能与过敏体质有关,或者由于药物作为半抗原引起淋巴细胞过敏所致。所以有过敏史的患者应避免使用本药物。
1.4 中枢神经系统反应
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睡眠不良等,严重者出现四肢麻木、震颤、精神失常、幻听、幻视等。其不良反应机制是该药亲脂性强,能通过血脑屏障,可抑制γ—氨基丁酸与受体结合,从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因此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者发生感染时本类药品不应作为首选,静脉给药时必须控制滴速,给药速度过快可导致药物进入脑组织的速度和量相对较高,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随之加大。
1.5 肌肉骨骼系统不良反应
有极少数患者在口服或静注时发生关节肿胀、僵硬、肌肉疼痛,停药后症状均减退或消失。动物实验证实[3],喹诺酮类药物对幼年动物关节软骨具有毒性,主要发生在负重关节,年龄越小、用药浓度越大,关节软骨损伤越严重。因此限制了该药在儿童、青少年、孕妇、哺乳期妇女中的应用。其软骨毒性的机制[4]由于该类药物与镁离子发生螯合,造成局部镁离子缺乏,进而阻止了镁离子依赖的螯合素与细胞基质的信号传导,导致细胞基质的退变,损伤了软骨细胞。
1.6血液系统不良反应
主要表现为粒细胞、白细胞及全血细胞减少,急性溶血性贫血及紫癜,个别患者甚至出现骨髓抑制。因此用药时间长者应定期检查血常规。
1.7泌尿系统不良反应
虽然喹诺酮类药物对泌尿系感染疗效确切,但由于其主要由肾排泄,所以对此系统不良反应时有报道。主要表现为肾毒性,部分患者可出现结晶尿、血尿、蛋白尿、血肌酐及尿素氨增高,可发生肾炎,急性肾衰竭。可能与其在中性或碱性环节下溶解度差或口服剂量偏大,引起结晶尿所致。
1.8循环系统不良反应
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心率加快、血压增高等,还能延长QT间期,引起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心博骤停的危险[5]。因此用药期间应观察心律、血压、脉搏等变化。若出现症状立即吸氧,停止用药,并及时对症处理。
1.9肝功能损伤
有少数患者出现黄疸、一过性血清转氨酶升高,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可导致性肝功能损害,轻者停药可恢复,重者需保肝治疗。长期用药者应定期检查肝功能,多饮水,准确掌握剂量。一般认为老年人和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或减量。
1.10 呼吸系统不良反应
主要有呼吸困难、咳嗽、支气管痉挛及哮喘症状。其发生机制[6]可能是由于药物在光和氧的条件下产生单线态氧,造成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损伤、细胞破裂,抑制细胞的抗氧化防御而引起肺水肿。
1.11 引起血糖异常
有报道指出,喹诺酮类药物引起血糖暂时异常,发生低血糖症。也有高血糖症的发生。
2 防治对策
为减少不良反应,应遵循以下原则:
2.1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用药,严格掌握适应症、禁忌症与用药剂量。
2.2 不主张预防用药。
2.3 注意特殊人群:动物实验表明本类药物可引起未成年动物关节软骨损伤,故18岁以下儿童不宜使用;可透过胎盘屏障,孕妇禁用;可分泌至乳汁,哺乳期慎用;可影响血糖,糖尿病患者慎用;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慎用;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史(癫痫者)慎用。
2.4 注意配伍用药。①与利福平、氯霉素、红霉素合用,可产生拮抗作用,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作用下降。②与阿霉素、万古霉素、呋喃妥因合用,毒性增强,且肾功能不全者损害更大。③与非甾体抗炎药合用,诱发惊厥,引起癫痫发作。④与华法林合用,可使后者游离型增多,抗凝作用增强,导致出血。⑤与含钙、镁、铝等金属离子合用,使喹诺酮类药物吸收减少。⑥与咖啡因合用,抑制后者代谢,作用增强,显示中枢系统毒性。⑦与茶碱合用,竞争细胞色素P450结合部位,使茶碱肝清除明显减少,血药浓度增加,出现茶碱中毒症状。
2.5 输液时应注意,静脉给药速度不宜过快,以每100ml滴注时间不少于60分钟,20~40滴/min为宜。同时注意加强用药监护。
2.6 提示患者注意,告诉医生过敏史、既往史、目前使用的所有处方及非处方药品;遵医嘱注意多饮水,保持24小时排尿量≥1200ml,避免结晶尿;口服时可与食物同服,避免消化道反应;避免过度日照,如出现皮肤损害和过敏反应,及时停药。
2.7 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及时停药并采取相应治疗。如维持适当补液量,钙剂注射拮抗急性毒性和过敏反应,使用抗组胺药、皮质激素、肾上腺素,静脉输液等。
综上所述,只要掌握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明确不良反应发生的机制,合理用药,就可以使不良反应造成的损害降至最低,更好地发挥其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刘军,王文霞. 喹诺酮类药物的研究进展和合理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18):112~113.
[2] 徐雨,姚瑜. 喹诺酮类药物致细菌死亡的作用机制[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8,29(6):262~267.
[3] 虞爱华,苏淑慧,韩铁铮,等. 吡哌酸对儿童骨关节的远期影响[J]. 中国抗生素杂志,1996,6(3):127.
[4] 余澄清. 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与用药注意事项[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11(8):74.
[5] 金少华.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联合用药及不良反应的探讨[J].中国医疗前沿,2008,3(14):98.
[6] 黄玫,曲晶. 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与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08,3(35):217~218., 百拇医药(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