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例胃癌患者的CT诊断价值分析
第1页 |
参见附件(1904KB,2页)。
[摘要]目的探讨胃癌CT的诊断作用及价值。方法检查前0.5h内口服温水约100ml,扫描前10min肌肉注射654-2 20mg(青光眼或前列腺肥大者禁用),再口服温水300~600ml(以患者感觉到为稍饱胀为止而定)。扫描体位为常规仰卧位。扫描范围:自胸骨剑突(包括食管下段)至脐部,用7mm层厚连续扫描。胃窦和胃体部病变根据情况加变换体位(侧卧或俯卧)扫描。感兴趣区用3mm薄层连续扫描。78例患者均行扫和双期增强扫描,用软组织窗及腹膜窗观察并摄片。结果CT能清楚地观察胃癌病变的全貌、病变与周围脏器的关系,但显示腹部淋巴结转移及胃癌的定性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结论胃CT检查能首先发现病变,如结合胃肠钡餐、纤维胃镜,能为临床及手术提供可靠的诊断与参考。
关键词:胃癌CT表现CT诊断
中图分类号:R730.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1-0089-03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居各恶性肿瘤之首[1],临床上通过消化道气钡造影、胃镜及病理活检都能够作出准确地诊断。胃癌的治疗主要是以手术切除为主,但消化道气钡造影和胃镜只能观察到胃腔内的病变,而无法了解胃癌对周围组织器官是否有侵犯以及有无肝脏、淋巴结等脏器的转移。随着CT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胃癌术前CT检查能够弥补上述不足,这对胃癌能否手术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分析78例进展期胃癌的检查结果,总结CT检查胃癌的价值。
1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08年5月~2011年5月间均由胃镜活检和或手术病理结果证实的78例胃癌患者资料。男性56例,女性22例;年龄在38岁~76岁,平均年龄62.35岁。其中贲门癌32例,胃窦癌28例,胃体癌13例,残胃癌5例。
1.2 CT检查方法
检查前0.5h内口服温水约100ml,扫描前10min肌肉注射654-2 20mg(青光眼或前列腺肥大者禁用),再口服温水300ml~600ml(以患者感觉到为稍饱胀为止而定)。扫描体位为常规仰卧位。扫描范围:自胸骨剑突(包括食管下段)至脐部,用7mm层厚连续扫描。胃窦和胃体部病变根据情况加变换体位(侧卧或俯卧)扫描。感兴趣区用3mm薄层连续扫描。78例患者均行扫和双期增强扫描,用软组织窗及腹膜窗观察并摄片。
2结果
胃壁增厚74例:表现为胃壁呈向心性或不规则增厚且较僵硬,增强后扫描见肿瘤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其强化程度超过正常胃壁。胃壁软组织肿块42例:表现为胃壁上的肿瘤向腔外生长,形成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表面凹凸不平。增强后扫描见肿瘤明显强化,坏死部分无强化,分界清楚。肿瘤对邻近组织器官的侵犯征象15例:表现为肿瘤与邻近组织器官脂肪间隙模糊,消失甚至融合。局部淋巴结转移18例:表现为局部淋巴结肿大,其中腹膜后淋巴结增大CT最易显示。用薄层增强扫描更易于检出。远处转移5例:血行转移最常见是肝脏。
CT、上消化道钡餐、纤维胃镜检查结果具体见下表1,并与病理相比较。
表1CT、上消化道钡餐、纤维胃镜检查结果,并与病理结果比较表
分组CT(%)上消化道钡餐(%)纤维胃镜
(%)
术前检查正确(例)
术前检查漏诊(例)74(94.87)
4(5.12)66(84.62)
12.(15.38)74(94.87)
4(5.12)
3讨论
口服对比剂检验能显示胃壁的结构胃为实质中空器官,依其充盈程度不同而形态及胃壁厚度变化较大,过去在胃疾病检查时,CT不是主要手段,近些年来,随着CT检查技术不断的改进及人们对胃解剖、病变深入了解,使CT诊断胃疾病的作用得到肯定,有关文献报道亦逐渐增多[1]。胃癌是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消化道肿瘤的第3位[2]。如果患者症状典型,经胃十二指肠钡餐及纤维胃镜检查,诊断并不难,但肿瘤未引起胃腔梗阻或胃表面出血,无明显的胃部症状,仅以腹痛与腹部肿块为主,无法说出准确主诉,难以作出明确的诊断。在CT诊断胃癌过程中,扫描前准备尤为重要,如果准备得当,可以显示较小的肿瘤及其他病变[3]。当CT观察到病变时,需进一步明确病变与周围脏器之间的关系、腹部有无淋巴结肿大,并应结合纤维胃镜、胃肠钡餐、B超综合诊断,前两者可进一步细致的观察病变情况及活检定性,后者可以探测到<1 cm之肝脏转移灶及小的淋巴结转移。除胃窦部局限性增厚、狭窄外,胃壁广泛性增厚及胃巨大软组织肿块不是胃癌的特征,易与淋巴瘤和平滑肌肉瘤相混淆。目前较多的应用口服对比剂,以清晰地显示出胃壁的结构。随着螺旋CT的出现及3 D重建功能的开展,气体成为应用较多的对比剂,通过胃内注射或口服发泡剂使胃内充盈气体,然后对胃壁进行SSD(surfaceshadeddisplay)三维重建。为了使胃壁松弛和减少胃蠕动引起的移动伪影,扫描前低张药的应用是近几年来众多同行特别关注的问题之一,目前,国内多应用654-2,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胃癌的优势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和胃镜检查,主要是通过观察胃黏膜面的病理变化,结合临床症状和病理检查而作出诊断。而CT检查主要是通过观察胃腔大小、胃壁的厚度、周围组织脏器是否受侵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等征象,随着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更多应用,不再仅仅依靠胃壁厚度的变化来判断有无异常,而可根据胃壁的异常强化和胃壁增厚,以及胃黏膜的变化来判断有无异常,大大地提高了胃癌的检出率,并实现了对早期胃癌的检出,为临床确定治疗方案提供准确的影像学资料。胃癌分期的准确性取决于胃壁多层结构的显示,正常胃壁组织学上分为4层:黏膜层、黏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层,在胃适度充盈的螺旋CT增强图像上,部分正常胃壁可呈现2~3层结构,内层明显强化,相当于黏膜层,中层呈相对低密度,相当于黏膜下层,外层轻度强化,呈中等密度相当于肌肉浆膜层。早期胃癌显示黏膜多层结构紊乱,局部中断,边缘不清。据统计胃癌多发生于胃窦部[4],较少发生于胃底及胃体,典型表现为局部肿块、局限性胃壁增厚、腔内溃疡,发生于胃窦部者导致梗阻性胃腔扩张,沿胃壁弥漫性生长的浸润性胃癌则使胃腔狭窄。CT胃十二指肠扫描除能显示胃病变本身的全貌外,尚可观察病变与周围脏器之间的关系,在本组病例中,报告肿瘤向周围脏器侵犯均得到证实。目前胃肿瘤的检查仍以胃钡餐造影及胃纤维内窥镜为主,能明确显示病变及其部位。造影检查尚能显示肿瘤的腔内生长情况,内窥镜检查能获明确的病理结果,但它们对肿瘤突破浆膜向外生长的直接侵犯情况及淋巴结、肝脏等的转移情况均不能很好的显示。而CT在胃癌的分期,在黏膜下和浆膜外病变的诊断上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5]。文献报道, 进展期胃癌CT检出率达100%。螺旋CT扫描以其独特轴位扫描及增强扫描的应用,可清晰显示胃的断层形态、胃腔大小、胃壁的厚度,胃黏膜的显示及破坏,不仅可以了解肿块的大小、形态、中心有无坏死、肿块向腔内凸入或腔外蔓延范围,还可以观察邻近组织器官有无侵犯、周围淋巴结有无肿大及其位置、数目等,从而对肿瘤进行术前分期,有助于临床确定治疗方式及判定预后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904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