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 > 2012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2195814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月1日 李春信
第1页

    参见附件(2732KB,3页)。

     [摘要]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 中层厚度、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显像仪对120 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同时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结果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分别与正常同型半胱氨酸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结论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密切相关,可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之一。

    关键词: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脑梗死 颈动脉斑块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1-0017-03

    脑梗死是神经科急症,具有高致病性和复发性的特点;动脉粥样硬化是常见病因;患者常合并周围血管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性病变,近年来研究发现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高Hcy血症是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1]。超声技术可作为了解外周血管形态的重要工具,对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在脑梗死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的检测中具有重要价值。我们对2009年9月~2010年9月在我院住院确诊的12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检测和彩色多普勒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按照ICD-10提出的脑梗死的诊断标准,选择住院确诊并经头颅CT或头颅MRI证实发病2周内的急性脑梗死确诊患者,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严重贫血、长期口服避孕药、近3个月内口服甲钴胺、维生素B1及叶酸的患者。全部病例120例,其中男性62例,女58例,年龄50~75岁,平均(62.2±5.8)岁。根据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结果分为2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36例,正常同型半胱氨酸组84例。同期选择健康对照组40例。三组平均年龄分别为(62.6±5.3)岁、(62.4±6.1)岁、(60.5±6.3)岁。全部病例于入院后1周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

    1.2.1 血液测定。受试者空腹12小时,于清晨抽取静脉血5ml送检。采用日立7600-02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通过比浊法测定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化验结果>15umol/l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1.2.2 颈动脉超声检测。采用PHILIPS-IE33型多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由专人测定,选择5~10MHz探头扫描双侧颈动脉。患者仰卧,肩部垫高,头后仰,从锁骨上窝逐渐上移,于前、侧颈部2个方向行连续纵、横切面检查,检测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观察血管解剖形态、内膜情况、有无斑块形成,斑块的形态、大小、性质,管腔是否狭窄及狭窄程度, 将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分为正常(内膜无增厚及斑块形成)、内-中膜增厚(内膜-中膜厚度≥1.0mm,分叉处厚度≥1.2mm)[2]及斑块形成(内膜连续中断形成团块,内-中膜厚度>1.3mm)等三种情况。

    1.2.3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 ±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比较

    三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各指标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5,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一般情况( ±s)

    指标高Hcy脑梗

    死组(n=36)正常Hcy脑梗

    死组(n=84)健康对照

    (n=40)

    年龄(岁)62.6+5.362.4±6.160.5±6.3

    性别(男)19(52.8%)48(57.1%)22(55.0%)

    高血压病(%)28(78.0%)67(79.7%)31(77.5%)

    糖尿病(%)14(38.8%)28(33.3%)15(37.5%)

    冠心病(%)21(58.3%)52(61.9%)23(57.5%)

    2.2 颈动脉病变情况比较

    根据颈动脉IMT值脑梗死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36例中27例检出有颈动脉病变,发生率75.0%;脑梗死正常同型半胱氨酸组84例中48例检出存在动脉病变,发生率57.1%;健康对照组40例中11例有颈动脉病变,发生率27.5%。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与正常同型半胱氨酸组比较(P<0.05);两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见表2)。

    表2 三组患者颈动脉病变情况

    组别(例数)正常内-中膜

    增厚斑块病变率

    高Hcy脑梗

    死组(n=36)9111675.00%

    正常Hcy脑梗

    死组(n=84)36272151.70%

    健康对照

    (n=40)298327.50%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脑梗死的发病原因受多因素的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是其发病的原因之一。自Mccully 提出血中Hcy水平升高与动脉硬化性疾病相关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血中Hcy 水平升高是动脉硬化性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3]。Hcy 是一种含硫氨基酸,由细胞内蛋氨酸代谢脱去甲基后形成。在体内有3 条代谢途径[4] : (1) 依赖于FA 和VitB12参与的重甲基化再合成蛋氨酸。(2) 以VitB6为辅助因子的转硫基作用生成α2酮丁酸和Hcy。(3) Hcy 可直接释放到细胞外。由此可见,Hcy 与FA、VitB12关系密切。Hcy 可能通过以下机制促进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1) 对血管细胞的毒性作用:Hcy 可产生超氧化物及过氧化物酶,因而导致内皮细胞的损伤和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并可造成血管平滑肌持续性收缩,引起缺氧,加速动脉粥样硬化。(2) 血中Hcy 浓度增加可以自发形成巯基内酯化合物,可与反式视黄酸共同引起血小板的凝集,并引起血栓( TXB2 )、前列腺素1α( PGF1α) 的形成,从而破坏体内凝血和纤溶平衡, 导致血栓性血管病。(3)Hcy 的活化形式可与低密度脂蛋白形成复合体,随后被血管壁中的巨噬细胞吞噬,从而引起血管壁脂肪堆积,参与形成粥样硬化斑块。这些微血管的脂肪变性与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壁的收缩功能弱化,加速了脑梗死和脑出血等疾病的出现。近年来的研究提示,高Hcy 作为一种新的独立的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已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颈动脉内膜是最早累及的部位,且易被彩色多普勒检出。内膜中层厚度的增厚是一种早期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无创性指标;目前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是公认的检测局部或周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无创性指标;本研究结果表明,脑梗死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颈动脉病变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脑梗死正常同型半胱氨酸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紧密联系;本研究结果还表明脑梗死正常同型半胱氨酸组颈动脉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732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