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 > 2012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2204613
hs-CRP与脑梗塞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关系
http://www.100md.com 2012年2月1日 刘红龙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脑梗塞患者hs-CRP(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关系。方法:对2009年10月~2011年10月间入院治疗的颈动脉系统脑梗塞患者84例的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将脑梗塞患者分为实验组,并选取正常体检者84例作为对照组。通过仪器检测两组人员的颈动脉斑块特点,并分为无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再分别检测三组患者的hs-CRP。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斑块总检出率为83.33%,其中不稳定性斑块为46例(54.76%),对照组的斑块总检出率为27.38%,其中不稳定性斑块为17例(20.24%)。不稳定斑块组的hs-CRP含量远远高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并且无论是脑梗死患者还是正常人。结论:颈动脉系统脑梗塞患者的hs-CRP的含量水平有利于提示斑块的稳定性,可在临床上指导医师治疗患者。

    关键词: hs-CRP;脑梗塞;颈动脉斑块;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R743.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050-03

    临床上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来确定是不是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显示颈动脉内膜增厚或颈动脉斑块形成,则提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形成。颈动脉斑块的出现明显增加心肌梗死、卒中以及周围血管疾病如下肢动脉硬化症的危险[1]。研究表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每增加0.1毫米,心肌梗死危险增加10-15%,卒中危险增加13-18%。尤其是超声显示低回声的软斑块即不稳定斑块,更容易脱落导致脑卒中。本文就hs-CRP与脑梗塞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做探讨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0月~2011年10月间入院治疗的颈动脉系统脑梗塞患者84例。入选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2009年第六届中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梗塞诊断标准并经过头颅MRI和CT诊断确诊的[2]。(2)出现颈内动脉供血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体征并持续24 h以上。排除标准:(1)有严重的心脏疾病和肝肾动能衰竭;(2)患有恶性肿瘤病史和严重感染或近期有感染的体征的以及有过外科手术和较大外伤的;(3)患有自身免疫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或服用免疫抑制药物的;(4)患有心源性脑栓塞如感染性心内膜炎和房颤;(5)严重意识障碍的如昏迷、神志谵妄。其中男43例,女41例,年龄42~71岁,平均年龄63岁。其中合并高血压的患者45例,合并冠心病的患者19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39例,超重患者47例,合并高血脂患者25例,有家族史的患者32例。

    1.2 分组与方法

    将脑梗塞患者84例作位实验组,另有愿意参加本次研究的正常体检人员84例,对照组人员同样符合上述入组与排除标准。两组人员在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史病龄以及生活环境上无明显差别,具有较强可比性,可参与比较。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型号:Iris90,品牌:Bondway,产地:中国)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来确定是不是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正常IMT值应小于1.0毫米,IMT在1.0至1.2毫米之间为内膜增厚,1.2至1.4毫米之间为斑块形成,IMT大于1.4毫米为颈动脉狭窄,超声显示低回声的软斑块即不稳定斑块。因此跟局超声检测结果分为:无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

    1.3hs-CRP的检测

    两组患者均在入院后的第2d天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4ml,并采用人超敏C反应蛋白(hs-CRP)ELISA试剂盒做研究分析,操作步骤详见说明书。并规定正常值为≤3 mg/L。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应用SPSS13.0进行分析, 组间比较均应用t 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斑块检出水平比较(例/%)

    组别例数不稳定性斑块稳定性斑块无斑块总检出

    实验组8446/54.7624/28.5714/16.6770/83.33

    对照组8417/20.246/7.1461/72.6223/27.38

    P>0.05>0.05>0.05>0.05>0.05

    由上表可知,实验组患者的斑块总检出率为83.33%,其中不稳定性斑块为46例(54.76%),对照组的斑块总检出率为27.38%,其中不稳定性斑块为17例(20.24%)。

    表2两组人员的hs-CRP的含量比较

    实验组对照组

    不稳定斑块稳定斑块无斑块不稳定斑块稳定斑块无斑块

    hs-CRP6.23±8.492.47±2.242.53±1.315.63±5.301.35±1.221.23±1.04

    上表结果的数值均P<0.05。

    由上表可知,不稳定斑块组的hs-CRP含量远远高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并且无论是脑梗死患者还是正常人。

    3 结论

    脑梗塞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3]。许多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AS)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脂质沉积疾病,机体炎症也在AS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着作用。因此对于患者hs-CRP(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测定有一定的意义。另外由于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均可导致颈动脉斑块形成,如年龄、性别、家族中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高总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高甘油三酯血症、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如果存在以上多项危险因素,出现颈动脉斑块的几率会明显增加[4]。鉴于颈动脉斑块对于机体的严重影响,其的诊断与治疗十分重要。本文就脑梗死患者的hs-CRP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做的分析探讨发现,hs-CRP水平越高,出现斑块以及不稳定性斑块的几率越大,并且该结论在正常人士的检测中被证实。因此对于hs-CRP的检测可以直接反映出患者的疾病水平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574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