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 > 2012年第4期
编号:12243530
急性硬膜下血肿快速消失一例
http://www.100md.com 2012年2月15日 《中国保健营养.临床》 2012年第4期
     患者:黄子奇,男,13岁,因头部外伤,呕吐4小时入院。查体:神志清,双侧瞳孔等大正圆,直径2.5mm,对光反射灵敏,额纹对称,口角无偏斜,肢体肌力及股张力对称,正常,腹壁反射存在,双侧巴氏征阴性,头CT示:右侧额颞部硬膜下血肿,脑中线轻度偏右。入院诊断:中型颅脑损伤、硬膜下血肿。入院给予甘油果糖、氨甲环酸、吸氧等治疗。20小时后复查CT:右侧硬膜下血肿消失。

    讨论:急性硬膜下血肿(ASDH)的快速溶解吸收机理国外文献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1)脑脊液(CSF)经蛛网膜破口进入硬膜下血肿腔对血肿溶解稀释,在硬膜下腔再分布并经破裂口流入蛛网膜下腔吸收。该患者CT所示,低密度间隙反应伤后CSF参与了稀释的过程。(2)脑挫伤所致的脑实质肿胀对血肿挤压,利于其溶解稀释及CSF返流。但本病例未见脑挫裂伤。(3)ASDH的溶解后重新分散分布于硬膜下腔,形成很薄层,致使CT因分辨率达不到而出现完全吸收的假象或出现于腔内其他部位。我院10年前曾有1例右侧硬膜下血肿,伤后12小时CT影像中消失,但在MRI显示幕上的硬膜下腔仍有一层很薄的血肿。国外文献认为,硬膜下腔并非真正的游离腔隙,而是由硬膜内层的一层与蛛网膜外层结合后一层扁平细胞在压力作用下分裂而成,此结构对液体在硬膜下的流动有一定的限制作用,颅脑损伤变化多、进展快(颅内血肿可增大,出现迟发性血肿,而极少数硬膜下血肿可自行消失),如果条件允许,应尽可能动态复查CT,防止颅内病变突然进展导致生命危险。, 百拇医药(张宏阁 李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