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敦煌《灸经图》络脉特点(2)
1.6 络病用药温通为主,辛润为辅,佐以虫类
络脉延经广泛分布,外而六经皮部,内而脏腑组织,传输渗灌气血。络分阴阳,从结构而言,阳络分布于六经皮部,阴络布散于体内脏腑;从功能上分,经脉之络为阳络,血脉之络为阴络。“气凭血运,血以气行”,阴阳络相互为用,调控经气传输,维持营养代谢。《内经》言:“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气是主要的,阳主阴从,而经络转输经气,运行血液,赖阳气咰之,常以淫羊藿、肉桂、鹿角霜、菟丝子温阳通络;辛药走窜,行散通络,润药滋阴养血,滋填络道,荣养络脉,常以降香、檀香、薤白、乳香、冰片、归尾、桃仁等;另取其虫类飞升走降,能“追拔沉混气血之邪”的特性,取象比类,选用“水蛭、土鳖虫、全蝎、蜈蚣、地龙、蝉蜕等剔邪搜络。《灸经图》选穴多取人体背部及四肢阳面穴。临床上也证明取阳经穴在治疗痿症、痹症、痛症等经络阻塞,气血不通具有重要作用。[8]《灸经图》重视灸疗,多灸重灸的方法,彰显灸法的扶阳温经,行气通络,也是重视温通治络的体现。
2 思考与讨论
清.喻嘉言《医门法律.络脉论》说: “十二经脉,前贤论之详矣,而络脉则未之及,亦缺典也”。黄龙祥认为“经络学说的理论结构与科学内涵”即使发掘传统理论、寻找现代研究突破口的关键难题之一[9]。通过对络脉理论的思考与整理,建立以络脉为基础的病机、治法用药,结合八刚和脏腑辨证,对中风后遗症、糖尿病并发症、肝硬化、冠心病等慢性病及微血管病变的预防治疗,取得较好疗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天生,张瑞.论敦煌古《灸法图》之特色[J].中医杂志,2010,47(8):225 .
[2] 穆腊梅.络脉是附属于经脉的立体网状系统[J].湖北中医杂志,1994,16(6):21.
[3] 王天生,汤志刚. 敦煌《灸经图》背部腧穴取二寸三分与横向经脉[C].敦煌针灸法国际会议论文集:2010,8.
[4] 于向东,崔军.络病的治法和用药特点[J].中国临床康复,2003,7 (9):1456.
[5] 吴以岭.络病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1.
[6] 邱幸凡,陈刚.络脉的气血流注特点[J].天津中医药,2003;20(4):53.
[7] 刘绍能,刘为民.络脉病证治探讨[J].中医药研究,2002,18(4):2.
[8] 王天生.敦煌石窟《灸法图》特点及临床价值探讨[J].中国针灸,2003,23(11):690.
[9] 黄龙祥.中国现代化的瓶颈与前景----论中医理论能否以及如何有效进入实验室[J].科学文化评论,2004,1(3):5., http://www.100md.com(曹昭 张璐 吴志海 于云亭 王天生 汤志刚 张瑞)
络脉延经广泛分布,外而六经皮部,内而脏腑组织,传输渗灌气血。络分阴阳,从结构而言,阳络分布于六经皮部,阴络布散于体内脏腑;从功能上分,经脉之络为阳络,血脉之络为阴络。“气凭血运,血以气行”,阴阳络相互为用,调控经气传输,维持营养代谢。《内经》言:“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气是主要的,阳主阴从,而经络转输经气,运行血液,赖阳气咰之,常以淫羊藿、肉桂、鹿角霜、菟丝子温阳通络;辛药走窜,行散通络,润药滋阴养血,滋填络道,荣养络脉,常以降香、檀香、薤白、乳香、冰片、归尾、桃仁等;另取其虫类飞升走降,能“追拔沉混气血之邪”的特性,取象比类,选用“水蛭、土鳖虫、全蝎、蜈蚣、地龙、蝉蜕等剔邪搜络。《灸经图》选穴多取人体背部及四肢阳面穴。临床上也证明取阳经穴在治疗痿症、痹症、痛症等经络阻塞,气血不通具有重要作用。[8]《灸经图》重视灸疗,多灸重灸的方法,彰显灸法的扶阳温经,行气通络,也是重视温通治络的体现。
2 思考与讨论
清.喻嘉言《医门法律.络脉论》说: “十二经脉,前贤论之详矣,而络脉则未之及,亦缺典也”。黄龙祥认为“经络学说的理论结构与科学内涵”即使发掘传统理论、寻找现代研究突破口的关键难题之一[9]。通过对络脉理论的思考与整理,建立以络脉为基础的病机、治法用药,结合八刚和脏腑辨证,对中风后遗症、糖尿病并发症、肝硬化、冠心病等慢性病及微血管病变的预防治疗,取得较好疗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天生,张瑞.论敦煌古《灸法图》之特色[J].中医杂志,2010,47(8):225 .
[2] 穆腊梅.络脉是附属于经脉的立体网状系统[J].湖北中医杂志,1994,16(6):21.
[3] 王天生,汤志刚. 敦煌《灸经图》背部腧穴取二寸三分与横向经脉[C].敦煌针灸法国际会议论文集:2010,8.
[4] 于向东,崔军.络病的治法和用药特点[J].中国临床康复,2003,7 (9):1456.
[5] 吴以岭.络病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1.
[6] 邱幸凡,陈刚.络脉的气血流注特点[J].天津中医药,2003;20(4):53.
[7] 刘绍能,刘为民.络脉病证治探讨[J].中医药研究,2002,18(4):2.
[8] 王天生.敦煌石窟《灸法图》特点及临床价值探讨[J].中国针灸,2003,23(11):690.
[9] 黄龙祥.中国现代化的瓶颈与前景----论中医理论能否以及如何有效进入实验室[J].科学文化评论,2004,1(3):5., http://www.100md.com(曹昭 张璐 吴志海 于云亭 王天生 汤志刚 张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