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保健营养》 > 2014年第4期
编号:12726084
腹部手术后早期肠梗阻的临床分析和诊断
http://www.100md.com 2014年2月15日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2014年第4期
     【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早期肠梗阻临床分析及诊断。方法本次共选择50例腹部术后早期肠梗阻患者作研究对象,均为我院普外科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分析及临床特点及诊断要点,并针对性治疗。结果本组选取病例均成功治愈,治疗时间平均(12.2±4.5)d,行1-4周随访,无复发病例,无其它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依据腹部手术后早期肠梗阻临床特征,明确诊断,并针对性治疗,可显著提高治愈率,同时,需重视提高防控力度,为患者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关键词】腹部手术;术后;早期肠梗阻;临床分析;诊断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193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1969-02临床腹部手术并发症常见类型中,肠梗阻占较高的病发比例,其具典型的类似于普通肠梗死的症状及体征,若未有效及时诊治,极易引发如肠瘘、短肠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极大的威胁到患者的身心健康。故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明确认断,并采取针对性方案治疗,是保障预后的关键[1]。本次共选择相关研究对象50例,对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展开分析,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共选择对象50例,男33例,女17例,年龄6-84岁,平均(43.4±2.1)岁。其中嵌顿性疝修补术后3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复术后9例,肠套叠、肠切除吻合术后3例,肝破裂修补术后5例,外伤性肠穿孔修补术后5例,脾破裂切除术后9例,回肠代膀胱术后2例,阑尾切除术后14例。临床症状:患者均有程度不等的腹痛、腹胀症状,腹胀更为明显。肛门排气、排便停止者37例,恶心、呕吐者29例。肠梗阻症状在术后出现的时间平均为(8.6±0.7)d。肠功能均未恢复。均行腹部X线片检查,小肠均有不同程度的积液、积气平面,采用CT检查22例,可见肠腔积液、肠管均匀扩大、小肠壁水肿增厚。患者或家属均自愿签署本次实验知情同意书,并排除机体其它系统严重疾患者。

    1.2方法依据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病情,均应用非手术方案治疗,具体为: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及水、电解质紊乱,禁食、应用广谱抗生素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胃肠外营养,持续胃肠减压。其中应用生长抑素治疗13例。

    1.3指标观察治愈:肛门有排气、排便,肠鸣音恢复正常;24h胃管引流不含胆汁,且<40;胃管拔出后未再出现肠梗阻症状。无效:上述标准均未达到。2结果

    本组选取病例均成功治愈,治疗时间平均(12.2±4.5)d,行1-4周随访,无复发病例,无其它严重不良事件发生。3讨论

    术后早期肠梗阻中,最为常见的为炎性肠梗阻,约占90%。在病因及病理过程中,术后早期肠梗阻具一定特殊性,故治疗原则存在差异。通常认为,腹部手术时间长、操作范围广、腹部污染重、出血多、创伤重的患者较易发生此并发症,且多在术后2h内出现。具体表现在:具典型肠梗阻体征、症状,较少有肠绞痛,以腹胀为主;有中间肠管功能期。其原因为:在受患者原发疾病的影响,加之手术创伤,造成肠壁水肿、炎性渗出、肠管间粘连,进而诱导动力性与机械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发生[2]。可随渗出液的吸收、炎症的消退、肠蠕动的恢复和肠壁水肿减轻而痊愈或缓解。以往,在病理过程的研究上因缺乏对上述特点的认识,多对非手术方案无把握或缺少耐心,为使肠梗阻尽快缓解,采取再次手术的方法处理,易加重病情,且增加了短肠综合征、肠瘘等严重并发症风险[3]。故针对病情无逐渐加重且较为稳定的病例,需重视非手术方案的运用,治疗时间至少需为2周。针对2周后体温升高,症状无明显缓解,腹痛腹胀加剧者,则需行手术探查。本次患者平均治疗时间为(12.2±4.5)d。

    通过病例分析,对诊断要点进行探讨,具体包括,患者近期有明确手术史,且部分肠蠕动功能在术后有所恢复,但肠梗阻症状在进食后即出现,且多在1-2周内。临床表现主要为腹胀,腹痛相对较轻,且腹胀呈弥漫性、对称性,患者中部分伴呕吐、恶心,无胃肠及肠型蠕动波,肠鸣音弱或消失,触诊有柔韧感。白细胞计数<15×109/L,通常无高热,结肠内有时可见积极,但无巨大、孤立肠袢。采用CT检查示肠管扩张,肠袢成团,肠壁增厚等。诊断较为棘手者,可密切观察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病情变化,侵袭性检查尽量避免,以免加重病情。采用CT检查,可对肠扭转、内疝等机械性肠梗阻排除[4]。

    因粘连、炎性渗出为多数术后早期肠梗阻病发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炎症后,即可缓解肠梗阻症状。故对具上述特征的患者,多先行非手术治疗,具体为:禁食,实施有效且持续的胃肠减压,以使肠壁水肿、肠腔膨胀减轻,对炎症吸收起加速作用,为肠壁血循恢复创造条件;维持酸碱和水解质平衡,加强营养支持,如取白蛋白或血浆适当补充,纠正酸碱和水、电解质失衡等,以对肠壁水肿吸收加以促进;积极抗感染,取抗生素应用,以对肺部或腹部感染进行预防。如甲硝唑100ml+头孢噻肟纳3.0g静滴,2次/d,取肾上腺皮质激素早期应用,一般为地塞米松5-10mg/d,治疗2周后停用。激素的短期应用,可促炎症消退及肠壁水肿吸收,且不易引起应激性溃疡和切口不愈合等不良事件。因消化道腺体在术后早期肠梗阻初期呈增多显示,针对病情较重者,可取生长抑素应用,以促进水肿和肠壁炎症吸收,降低胃肠道分泌,可缩短症状缓解时间,本组均治愈。同时,需重视术后早期肠梗阻的预防,如提高手术医生操作技巧,做好手术过程中防控等,从根本上提高手术质量。

    综上,依据腹部手术后早期肠梗阻临床特征,明确诊断,并针对性治疗,可显著提高治愈率,同时,需重视提高防控力度,为患者生命安全提供保障。参考文献

    [1]李宁.重视腹部手术后肠梗死的非手术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8(9):689-691.

    [2]朱志贤,李卫民,张达才,等.腹部手术后早期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J].浙江临床医学,2010,12(12):1342.

    [3]朱维铭.肠梗死的手术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8(9):692-693.

    [4]边明星,崔海潮,罗明,等.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死的诊治[J].黑龙江医学,2010,34(3):199-200., http://www.100md.com(蓝忠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