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保健营养·下半月》 > 2010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2024364
改良保留灌肠方法在溃疡性结肠炎病人中的应用
http://www.100md.com 2010年8月1日
第1页

    参见附件(653KB,1页)。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8-0-01

    保留灌肠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病人所采用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保留灌肠使药物直接作用于肠黏膜,达到消炎收敛的治疗效果。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灌肠完毕后药液很快排出,达不到治疗效果。怎样才能使药物较长时间留在体内,与肠黏膜充分接触并吸收,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我科于2008年3月—2009年10月对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病人采用改良保留灌肠方法,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96例溃疡性结肠炎病人,均经肠镜检查确诊,其中男50例,女46例,年龄28岁~70岁,平均49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病情、病程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采用16号~18号一次性硅胶导尿管,插入肛门长度20cm~30cm。药液温度接近肠腔温度,一般38℃~40℃,灌肠完毕后抬高臀部10min~15min再平卧。对照组采用传统保留灌肠法中22号~24号肛管,插入10cm~15cm。灌肠液温度与室温一致。保留灌肠完毕拔管后即平卧。

    2 结果

    (见表1)

    表1可见,采用改良后的保留灌肠方法可显著延长药液在体内的存留时间,进而达到最佳治疗效果。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68,P<0.05)。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使结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病人会有腹部疼痛伴有大便次数增加,同时大便中伴有黏液或血液,采用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是目前认为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通过药液与肠黏膜的直接作用,加快疾病愈合。但治疗阶段必须每天灌肠。一个疗程10d~15d。传统肛管管径粗且质地硬易造成直肠黏膜的损伤,加之直肠正常的生理弯曲,会使操作者在插管过程中有阻力感,进而为克服阻力增加插管的力度,这样会加重直肠黏膜的损伤。采用改良后的16号~18号一次性硅胶尿管,不但不会损伤直肠黏膜,而且质地较软的尿管亦不会使病人在插管过程中感到疼痛。既能顺利完成灌肠任务,又具有对直肠黏膜刺激性小、损伤小、药物保留时间长[1]等优点。

    合适的灌肠液温度可使药液在体内保留较长时间。灌肠液温度<34℃时,肠蠕动减弱,张力降低,不利于药液吸收;而高于直肠局部温度3℃~4℃的温度,将刺激直肠黏膜,不利于药液保留[2],而38℃~40℃的温度可减少药液对肠道的冷刺激,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加快吸收,同时使药液保留时间可达4h以上。

    保留灌肠完毕采取平卧位,此时药液难以进入乙状结肠而潴留在直肠内引起便意。保留灌肠后继续抬高臀部10min~15min,可使药液顺位进入乙状结肠,因乙状结肠容量较大,能充分接受灌入的药液,有利于肠黏膜对药物的充分吸收[3],进而提高治疗效果。

    直肠全长10cm~14cm,肛管插入10cm~15cm时并未进入乙状结肠,当灌肠液进入直肠后,对肠壁产生压力性刺激,引起压力感受器兴奋,通过神经传导,肛门内外括约肌舒张,使药液排出体外[4]。插入20cm~30cm,其前端长度可以到达乙状结肠中段,这样既避免药液直接进入直肠,刺激直肠引起排便反射,又能控制药液流入肛管的速度,单位时间内流入肛管的液量减少,对肛门括约肌的刺激强度减少,药液在肠内存留时间明显延长,结肠对药液的吸收更充分,且乙状结肠呈乙型或M型弯曲,容量较大[5],进而使保留时间延长,提高了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钱连云.对保留灌肠术方法的改进[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9):46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653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