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保健营养·下半月》 > 2010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2024450
颅脑损伤病人气管切开术后两种气道湿化方法的效果比较
http://www.100md.com 2010年8月1日
第1页

    参见附件(843KB,1页)。

     【摘要】目的 比较颅脑损伤病人气管切开术后间断湿化法和用微量输液泵控持续气道湿化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的病人完全随机分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采用微量输液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法,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气道内定时、间断湿化法,分析对比两组效果。结果 观察组发生刺激性咳嗽、脓痰、痰痂形成、气道出血的例数、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微量输液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法明显优于传统间断湿化法。

    【关键词】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气道湿化

    【中图分类号】 R651.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8-00-02

    气管切开术是重度颅脑损伤病人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气管切开以后,呼吸道水分的丢失每日可达到800-1000ml[1],气道的过滤、加湿、湿化作用降低甚至消失,吸入适宜湿度和湿度的气体,是保证气道黏膜纤毛正常运动的重要条件,若气道湿化充分,即使咳嗽反射差的病人仍可以靠纤毛运动和体位引流排除分泌物,持续吸入未经湿化或雾化不足的气体可引起排痰困难、加重缺氧、发绀、易发生肺部感染,所以气管切开术后的病人进行有效的气道湿化是非常重要的。神经外科自2007年12月~2008年12月,对60例重度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的病人用微量输液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和传统间断气道湿化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60例病人均属于重度颅脑损伤,GCS≤8,其中男48例,女12例,年龄7~72岁,平均年龄41.3±12.1岁,气管切开置管时间最短为7天,最长为108天,平均置管时间20±3.5天。完全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置管时间、格拉斯哥评分、受伤机制、急性生理、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等方面比较统计差异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采用持续气道湿化法 药物:生理盐水250ml,盐酸氨溴索15mg。操作:按密闭式输液排气后接微量输液泵,有氧气吸入的病人将头皮针尖直接刺入氧管末端6~8cm处让湿化液随同氧气吹入气道;未予以氧气吸入的病人剪去头皮针尖,软管插入气管套管内3~6cm,紧贴气管内壁妥善固定。根据患者肺部情况、年龄、痰液粘稠度(Ⅰ度稀痰、Ⅱ度中度粘痰、Ⅲ度重度粘痰)、病房湿度调节滴速,一般滴入速度为4~6ml/h、不超过10ml/h。气管切开术后第一天呼吸道过滤、加温、湿化的功能未完全丧失,湿化液滴入流速宜慢,60岁的老年患者、小于12岁的患者、本身有肺部疾病合并有肺部损伤的患者的滴速宜慢,一般调节为2-4ml/h。6:00—21:00滴入速度可调节稍大,21:00—6:00调节滴速稍小以免影响患者的休息又确保痰液的有效稀释和气道的湿化。在持续气道湿化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心率、每班听诊肺部情况谨防出现肺水肿粉红色泡沫痰。做好醒目标志于输液泵上以防被实习护生当作静脉输液擅自调动造成不良后果。在吸痰、翻身等操作后应注意是否妥善固定好湿化管。及时处理好微量输液泵的报警。

    1.2.2 对照组

    采用间断气道湿化法 。药物:生理盐水100 ml,糜蛋白酶4000,庆大霉素8,地塞米松5mg。湿化液备用于床旁的吸痰盘内,每隔20—30分钟用5毫升注射器抽吸2-4 ml湿化液沿着气管内壁在吸气末滴入。也可根据呼吸道分泌物的情况调整间隔时间,同时按需吸痰。

    1.3 观察指标

    临床上便于观察湿化效果常用的五个指标:①刺激性咳嗽②脓痰③痰痂形成④气道出血⑤肺部感染。刺激性咳嗽是指在气道湿化的过程中发生连续性的咳嗽或呛咳;痰痂形成是指吸出痰痂或痰痂堵塞吸痰管接头;气道出血是指在吸痰时发现痰中带血丝或血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用T检验或,X2检验。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3.1 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湿化的重要性

    气管切开是临床抢救和治疗危重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而气道湿化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研究表明,空气湿度应达60%-70%,才能维持纤毛运动的生理要求[2]。而气管切开术后,空气绕过了鼻、咽、喉这道天然屏障,直接进入气道,失去了上呼吸道的加温和湿化作用[3],进入下呼吸道的气体湿度降低,干燥的气体损害呼吸道上皮,影响纤毛的消除力使粘液纤毛系统消除异物的能力大大减低,粘稠的分泌物在气道内滞留,形成痰栓阻塞气道,影响通气功能;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受到破坏;肺的顺应性下降,可引起或加重炎症,缺氧[4],易引起支气管痉挛,还易致细菌侵入发生坠积性肺炎等肺部并发症。而且有实验证明,肺部感染率随着气管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5]。因此,对于气管切开的患者来说,充分有效的气道湿化极其重要。

    3.2 微量输液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能保持气道有效的湿化及抗感染的作用

    从本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两种气道湿化方法无论在刺激性咳嗽、脓痰、痰痂形成、气道粘膜出血、肺部感染等方面的临床效果存在明显差异(p<0.01)。传统间断湿化法存在许多不足之处:①每次注入气管内的药量为3ml,易引起病人刺激性咳嗽,甚至心律失常,血氧饱和度下降;特别是颅脑损伤和气管切开早期,采用此法易引起颅内压增高和气管切开处继发出血。②由于刺激性咳嗽易将部分湿化液出,影响湿化效果,致痰液粘稠,堵塞气道,影响通气功能;③因痰液粘稠不易咳出,吸痰的次数增加,时间长易导致气道粘膜损伤出血,细菌侵入增加肺部感染机会。④护理工作程序繁琐,增加了护理工作量。

    而微量输液泵控制持续湿化具有以下优点:①持续气道内给药使气道始终处于一种湿化状态,符合气道的生理需要达到湿润气道粘膜,稀释痰液,痰液自行 咳出减少吸痰次数,保证气道的通畅从而避免因吸痰次数多、时间长、负压大引起的气道粘膜损伤出血,同时也降低肺部感染的机会。②持续湿化药液滴入均匀,特别是吸氧的病人药液随着氧气吹入,对气道刺激性小,患者感觉舒适几乎不引起刺激性咳嗽提高患者舒适感,保证患者的休息;③持续湿化可避免反复抽取湿化液的操作,大大减少了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6]及交叉感染的机会。

    3.3 盐酸氨溴索对危重患者的肺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有临床和基础研究表明盐酸氨溴索对肺功能保护主要表现的方面[7]:①促进纤毛上皮的再生和纤毛正常功能的恢复加速纤毛运动,从而维护呼吸道的自净作用。②恢复气道粘膜的正常分泌,改变分泌物的浆液粘液比值,加强水分的结合,发挥祛痰的作用减少痰痂形成。③协同抗生素的作用,增加抗生素在肺组织的血浆浓度降低肺部感染。在持续气道湿化液中加入盐酸氨溴素可产生一举两得的好效果,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

    4 小结

    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的病人应用微量输液泵持续气道湿化,保证了气道有效的湿化效果,减少肺部感染的并发症,提高病人的救治率,操作方法简单节省了护理人力,较传统的间断湿化法有显著优势,笔者认为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843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