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脏痛的研究(1)
【关键词】 内脏痛;研究内脏痛及痛过敏主要由胃肠道疾病引起,是内脏疾患的主要症状之一。内脏痛与躯体痛相比,后者具有疼痛表浅,定位确切,容易辨认,而内脏痛则病因多源、表现多样,与损害程度的相关性较小,且病人往往诉说不明、疼痛部位不定等特点,这给对其病理生理和药物治疗的研究增添了不少难度。因此,对内脏痛及其痛过敏机制的认识,始终落后于躯体痛。近年来,随着新实验技术、先进无创观测手段的出现,以及新颖动物内脏痛模型的建立,对内脏痛及痛过敏的起因、中枢及外周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机制,以及药物治疗措施等方面的研究已较深入,并取得了显著进展。
1 内脏痛动物实验模型
在以往的几十年中,为建立内脏痛模型,多数以大鼠为对象采取局部机械刺激手段(诸如利用球囊充气来扩张直肠或结肠等)来诱发内脏痛。近年,已改用炎症或化学致痛诱发内脏痛模型,用以评估自发痛或不适的行为改变,例如:①根据功能性肠疾患多种痛起源因素使痛阈降低的原理,将肠的上段或下段实施局部扩张,而在其腔内使用如三硝基苯磺胺酸、福尔马林或醋酸等药物,从而诱导扩张刺激高敏性的内脏痛模型;②感染后内脏痛模型,通过感染寄生虫,诱发过敏性休克或败血症性休克,导致肥大细胞增生,从而造成对扩张刺激高敏的内脏痛模型;③对膀胱壁使用抗癌药环磷酰胺的毒性代谢物——丙烯醛,而引起毒性膀胱炎,构成内脏痛模型[1]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32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