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相关研究(1)
【摘要】 本文详细介绍近年来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相关研究概况,包括西药治疗相关研究、中药治疗相关研究、食疗药膳治疗相关研究。其中对类风湿病人进行健康教育,以及食疗药膳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作用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食疗药膳;医食同源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2-0210-02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病因目前尚未明确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对称性、侵蚀性滑膜炎为特征,累及约1%的世界人口[1]。其病情发展迅速,临床发病率高,且女性多于男性。病理改变是受累关节滑膜炎由急性转为慢性的过程,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关节破坏、畸形,从而导致关节功能障碍直至丧失,严重威胁健康,致残率极高。临床上早期症状为受累关节疼痛、肿胀;晚期为关节强直、畸形和功能障碍。每年全球因RA就诊超过9百万次,住院超过25万次,其引起的劳动力丧失在给全球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同时,也给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2]。RA在我国的患病率为0.32%-0.36%,是人群致残并丧失劳动力的主要病因之一[3],而长期的疾病折磨,症状的反复发作,也给患者的生理、情感、社会能力和生活质量带来不利影响[4]。
1 国内外研究情况介绍
1.1 治疗相关研究
1.1.1 西药治疗相关研究 现今国际上通用的RA药物治疗策略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联合用药;长期观察[7]。目的是缓解关节炎引起的肿痛、晨僵等症状,控制疾病进展,防止关节破坏,降低致残率,改善关节功能。2009年EULAR推荐的RA治疗指南包括[5]:早期积极治疗,尽可能达到临床缓解;严格控制;甲氨蝶呤(MTX)是核心药物;MTX疗效不好或有预后差的因素时及早使用肿瘤坏死因子(TNF-α)抑制剂;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长期缓解者可逐渐减药或停药,先减停糖皮质激素,其次是生物制剂,最后减停MTX或其他慢作用抗风湿药;MTX有禁忌或不能耐受者可选择柳氮磺胺吡啶(SSZ)、来氟米特(LEF)、注射金等;TNF-α抑制剂治疗失败,可选择其他TNF-α抑制剂;难治性RA并对生物制剂有禁忌者可选择慢作用抗风湿药联合或单用以下药物治疗:硫唑嘌呤(AZA)、环孢素(Cs)、环磷酰胺(CYC)等。
1.1.2 中医药治疗相关研究 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因其疗效好、毒副作用少而引起了中西医学界研究风湿病学者的极大关注,并进行了深入研究。
近10年来中医药杂志及风湿免疫病相关书籍对RA的辨证分型共提及30多个证型。又有文献根据RA病情特点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或按病程分为早、中、晚期。RA中医辨证论治的关键在于临床医师如何准确地辨证分型,各医家临证经验不同,分证论治亦存在差异。当前医者多在总结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分证治疗,辨治思路各异。
李俊巧等[6]根据临床体会,将RA分成风寒湿痹型、风湿热痹型、毒热痹型、痰瘀型、肝肾亏虚五型。分别施以温阳祛寒,止痛除湿,除弊,方用乌头汤合四妙汤加减;清热祛湿,祛风通络,方用白虎汤和桂枝汤加减;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方用四妙勇安汤加减;活血通络,化瘀祛痰,方用身痛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滋补肝肾,活血通络止痛,方用五味子合桑寄生肾气汤加减。林昌松[8]认为气血亏虚是本病发生的内因,湿邪侵袭则为发病的诱因。正虚有邪,寒热错杂,湿瘀互结,病情缠绵,经久不愈是本病的基本病理。在总结张仲景的桂枝芍药知母汤证的基础上,自拟通痹灵(原方易附子加制川乌、玉竹、乳香、没药、制马钱子、蜈蚣等组成),具有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和营益气、化瘀通络之效;能消炎止痛,调节免疫功能,改善体质的作用,且能稳定和改善骨质损害,加速关节损害的修复。在服用通痹灵治疗的同时,根据病程中患者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寒热虚实的多寡,辨证治疗,以匡扶正气,祛除病邪,迅速控制病情。卢思俭等[9]指出:①祛风散寒,清热解毒是驱邪之常法,解毒则是控制疾病病情的关键。有针对性的对风毒、寒毒、湿毒、热毒进行辨证治疗;②调补是驱邪和稳定病情的手段。调补扶正是为了改变正邪对比之势,帮助机体修复被邪毒损伤的筋骨气血;③中西药配合,扬长避短,增强疗效减少毒副作用。西药能够阻止病情进展,延缓骨破坏,但有明显的毒副作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时,一是协调中西药的疗效,二是辨证择药配方,以减少甚至消除副作用,改善患者治疗的顺应性。
1.1.3 中医食疗药膳与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关节肿胀、疼痛、僵硬为主要临床表现,属祖国医学的“痹证”范畴。痹证是指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致使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疫楚、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饮食失调也是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不可忽视的因素。饮食不节,或饮食不洁,脾之运化失权,水湿不化,蕴久化热,湿热由内而生,流注肢体关节,则可引起关节红肿等痹证表现,如《中藏经》[10]曾言:“肉痹者,饮食不节,膏粱肥美之所为也”,“血痹者,饮食过多,怀热太盛”。此外,《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篇第13条:“食伤脾胃”饮食不节,脾胃受损,脾胃功能失调,湿邪内生。湿邪是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主要因素,内外湿邪更加重病情。吴谦[11]在《医宗金鉴》中认为:“饮食失节,故伤脾胃,极寒之食伤经,以经属阴也;极热之食伤络,以络属阳也。”此外在《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第9条:“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营气不通,卫不独行,营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人之饮食,五味调和,可以养人,如偏嗜太过,或有不及,则可以致病。过食酸咸味,损伤肝肾,肝肾俱伤,气血亦因之而衰弱,营血卫气不能运行于三焦,身体四肢得不到营养,日渐羸瘦。湿浊留注于下,所以两脚肿大,关节疼痛。, 百拇医药(陈红洁)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食疗药膳;医食同源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2-0210-02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病因目前尚未明确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对称性、侵蚀性滑膜炎为特征,累及约1%的世界人口[1]。其病情发展迅速,临床发病率高,且女性多于男性。病理改变是受累关节滑膜炎由急性转为慢性的过程,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关节破坏、畸形,从而导致关节功能障碍直至丧失,严重威胁健康,致残率极高。临床上早期症状为受累关节疼痛、肿胀;晚期为关节强直、畸形和功能障碍。每年全球因RA就诊超过9百万次,住院超过25万次,其引起的劳动力丧失在给全球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同时,也给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2]。RA在我国的患病率为0.32%-0.36%,是人群致残并丧失劳动力的主要病因之一[3],而长期的疾病折磨,症状的反复发作,也给患者的生理、情感、社会能力和生活质量带来不利影响[4]。
1 国内外研究情况介绍
1.1 治疗相关研究
1.1.1 西药治疗相关研究 现今国际上通用的RA药物治疗策略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联合用药;长期观察[7]。目的是缓解关节炎引起的肿痛、晨僵等症状,控制疾病进展,防止关节破坏,降低致残率,改善关节功能。2009年EULAR推荐的RA治疗指南包括[5]:早期积极治疗,尽可能达到临床缓解;严格控制;甲氨蝶呤(MTX)是核心药物;MTX疗效不好或有预后差的因素时及早使用肿瘤坏死因子(TNF-α)抑制剂;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长期缓解者可逐渐减药或停药,先减停糖皮质激素,其次是生物制剂,最后减停MTX或其他慢作用抗风湿药;MTX有禁忌或不能耐受者可选择柳氮磺胺吡啶(SSZ)、来氟米特(LEF)、注射金等;TNF-α抑制剂治疗失败,可选择其他TNF-α抑制剂;难治性RA并对生物制剂有禁忌者可选择慢作用抗风湿药联合或单用以下药物治疗:硫唑嘌呤(AZA)、环孢素(Cs)、环磷酰胺(CYC)等。
1.1.2 中医药治疗相关研究 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因其疗效好、毒副作用少而引起了中西医学界研究风湿病学者的极大关注,并进行了深入研究。
近10年来中医药杂志及风湿免疫病相关书籍对RA的辨证分型共提及30多个证型。又有文献根据RA病情特点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或按病程分为早、中、晚期。RA中医辨证论治的关键在于临床医师如何准确地辨证分型,各医家临证经验不同,分证论治亦存在差异。当前医者多在总结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分证治疗,辨治思路各异。
李俊巧等[6]根据临床体会,将RA分成风寒湿痹型、风湿热痹型、毒热痹型、痰瘀型、肝肾亏虚五型。分别施以温阳祛寒,止痛除湿,除弊,方用乌头汤合四妙汤加减;清热祛湿,祛风通络,方用白虎汤和桂枝汤加减;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方用四妙勇安汤加减;活血通络,化瘀祛痰,方用身痛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滋补肝肾,活血通络止痛,方用五味子合桑寄生肾气汤加减。林昌松[8]认为气血亏虚是本病发生的内因,湿邪侵袭则为发病的诱因。正虚有邪,寒热错杂,湿瘀互结,病情缠绵,经久不愈是本病的基本病理。在总结张仲景的桂枝芍药知母汤证的基础上,自拟通痹灵(原方易附子加制川乌、玉竹、乳香、没药、制马钱子、蜈蚣等组成),具有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和营益气、化瘀通络之效;能消炎止痛,调节免疫功能,改善体质的作用,且能稳定和改善骨质损害,加速关节损害的修复。在服用通痹灵治疗的同时,根据病程中患者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寒热虚实的多寡,辨证治疗,以匡扶正气,祛除病邪,迅速控制病情。卢思俭等[9]指出:①祛风散寒,清热解毒是驱邪之常法,解毒则是控制疾病病情的关键。有针对性的对风毒、寒毒、湿毒、热毒进行辨证治疗;②调补是驱邪和稳定病情的手段。调补扶正是为了改变正邪对比之势,帮助机体修复被邪毒损伤的筋骨气血;③中西药配合,扬长避短,增强疗效减少毒副作用。西药能够阻止病情进展,延缓骨破坏,但有明显的毒副作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时,一是协调中西药的疗效,二是辨证择药配方,以减少甚至消除副作用,改善患者治疗的顺应性。
1.1.3 中医食疗药膳与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关节肿胀、疼痛、僵硬为主要临床表现,属祖国医学的“痹证”范畴。痹证是指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致使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疫楚、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饮食失调也是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不可忽视的因素。饮食不节,或饮食不洁,脾之运化失权,水湿不化,蕴久化热,湿热由内而生,流注肢体关节,则可引起关节红肿等痹证表现,如《中藏经》[10]曾言:“肉痹者,饮食不节,膏粱肥美之所为也”,“血痹者,饮食过多,怀热太盛”。此外,《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篇第13条:“食伤脾胃”饮食不节,脾胃受损,脾胃功能失调,湿邪内生。湿邪是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主要因素,内外湿邪更加重病情。吴谦[11]在《医宗金鉴》中认为:“饮食失节,故伤脾胃,极寒之食伤经,以经属阴也;极热之食伤络,以络属阳也。”此外在《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第9条:“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营气不通,卫不独行,营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人之饮食,五味调和,可以养人,如偏嗜太过,或有不及,则可以致病。过食酸咸味,损伤肝肾,肝肾俱伤,气血亦因之而衰弱,营血卫气不能运行于三焦,身体四肢得不到营养,日渐羸瘦。湿浊留注于下,所以两脚肿大,关节疼痛。, 百拇医药(陈红洁)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骨科 > 慢性非化脓性关节炎或关节病 > 类风湿性关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