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 2012年第7期
编号:12277511
14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2年7月1日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 2012年第7期
     【摘要】 目的 探讨24h动态血压监测在拟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144例拟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结果。结果 “白大衣”高血压33例,其中女性18例,男性15例,两者无统计学意义;杓型组45例;非杓型组56例;血压昼夜规律消失10例。结论 动态血压监测可准确诊断“白大衣”性高血压以及指导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用药。

    【关键词】 24h动态血压监测;原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病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引起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目前我国的高血压患者已经超过2亿,并且患病率有快速增加的趋势。国民的健康意识也逐渐增强,但目前患者血压测量主要是在院内测量血压及患者在家自测血压,所测血压只能说明患者当时的血压,不能准确反映患者的一天内血压波动及昼夜变化规律。24h动态血压可准确反映患者昼夜血压变化情况,能排除“白大衣”高血压,对临床拟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诊断、治疗均有重要意义。本文对144例受检患者动态血压分析结果如下。1 资料与方法
, http://www.100md.com
    1.1 对象 门诊初次就诊拟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144例。男76例,女68例,年龄18-79岁,平均年龄39.9±12.0岁。所有患者均认真询问病史,经各项辅助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在行动态血压监测前3天内均暂不口服降压药物。

    1.2 记录方法 采用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本例选用美国太空实验室生产的spacelabs 90207记录盒。选择患者血压偏高的一侧上臂,按照常规血压测量法选择合适的袖带,气囊中央或传感器固定在肱动脉搏动处,嘱咐患者记录日常生活日志,检查期间可从事日常活动,避免做剧烈运动,测量时要停止手中活动,保持上臂伸张和静止。测量时间为第一天08:30左右至次日08:30,日间定为06:00至22:00,夜间定为22:00至次日06:00,测量间隔为日间20min1次,夜间每60min1次。有效测量次数≥总血压记录次数的80%,记录时间≥22h。

    1.3 判断标准 采用我国2010年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中的国内参考标准:24h血压平均值<130/80mmHg(1mmHg=0.133Kpa),白昼血压平均值<135/85mmHg,夜间血压平均值<120/70mmHg.正常情况下,夜间血压平均值比白昼平均值低10%-20%,且规定夜间血压比日间血压均值下降>10%为杓型分布,<10%为非杓型分布。收缩压与舒张压不一致时,以收缩压为准。2 结 果
, 百拇医药
    14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正常者为“白大衣”高血压共33例,占22.9%,男女组无统计学意义;杓型血压共45例,占31.2%;非杓型血压共56例,占38.8%;血压昼夜规律消失有10例,占6.9%。3 讨 论

    动态血压监测是一种目前比较常用的无创血压监测手段,它去除了偶测血压的偶然性,能较为客观真实地反映血压情况。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动态血压监测比起诊室血压已经显示出了许多优点[1],它能准确地反映昼夜血压波动。现阶段高血压的测量主要通过医院内测量血压,而通过动态血压检测可获得更多的血压数据,能准确的检出“白大衣”高血压,对早期无症状的高血压或临界高血压均有较高的检出率,以便能及时地得到治疗。本组资料显示来门诊就诊拟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中有22.9%为“白大衣”高血压,这部分患者不需要接受药物治疗,是由于患者的“白大衣”效应引起的一过性血压增高。如果不经检查被误诊为高血压病,不仅给患者增加了经济上和心理上的负担,还有可能因服用不必要的药物而出现副作用。
, http://www.100md.com
    动态血压监测还能指导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与用药,应用高血压治疗的“时间治疗学”概念,将降压药物的运用与血压的昼夜变化相结合。本组杓型高血压占31.2%,患者血压昼夜规律变化为“两峰一谷”,清晨醒后与6pm左右为血压的两个高峰,夜间血压比白昼血压偏低,血压在12pm-3am处于最低谷,呈长柄杓状,此类患者不宜在睡前或夜间服用降压药,否则容易造成夜间血压过低,导致重要脏器供血不足,影响睡眠质量,甚至会诱发缺血性脑病或致心肌供血不足。对于这类患者降压药物应安排在睡前3-4h服用。非杓型高血压占38.8%,有研究表明,夜间血压增高可能更为重要,因为高血压病患者夜间血压下降率减少或无下降的,靶器官损害更大[2],而晚上的血压诊断价值更优于白天的血压水平[3],这类患者服药时间应更倾向在晚上,这样可以使夜间血压控制在较为理想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文高血压综合防治研究新进展[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7:32-37.

    [2] 周聊生,李莹,乔建华,等.高血压并发心脑靶器官损害的动态血压特征[J].高血压杂志,1997,5(2):122.

    [3] 马长生,乔岩.解读2007年ESH/ESC高血压指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29(9):798-800., 百拇医药(周鹏 陈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