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 2012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2337331
浅谈《针灸甲乙经》之经穴处方特点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2月1日 程燕 李家康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对《针灸甲乙经》的经穴处方特点进行分析总结,以使《针灸甲乙经》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应用研究。方法 主要选取《针灸甲乙经》中卷七至卷十二中的针灸处方,分析经穴处方特点。结果 《针灸甲乙经》主要以单穴使用为主,占83.4%,配穴使用以五腧穴使用最多,辨证取穴是其最大的特点。另外还有很多其他配伍使用,如经穴配伍,经经配伍等。结论 《针灸甲乙经》为后世的针灸的临床应用留下了宝贵的经验财富,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针灸甲乙经》;经穴处方;特点

    《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以《素问》、《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为蓝本,加以比较研究,按类编排,删除浮言和重复,并广泛吸收秦汉时期针灸医学实践经验编撰而成,是现存最早第一部理论系统、临床丰富的针灸学专著[1],被人们称做“中医针灸学之祖”。

    《甲乙经》总成12卷,128篇,内容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治疗等。《甲乙经》大量填补了腧穴理论的空白,从《黄帝内经》的160多穴增加到349个,并记述了各部穴位的别名、部位、取法、何经所会、何经脉气所发、五输穴理论、适应证和禁忌等等,卷七至卷十二积累了大量的针灸处方,为后世针灸的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现简单谈谈《甲乙经》的临床经穴特点与应用。

    1 单穴处方使用特点

    1.1 精简而慎重 《甲乙经》有1045个处方,其中873个为单穴处方,占83.4%[2],处于绝对地位。华佗治病主张疏针简灸,《魏志》说:“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七、八壮,病亦应瘦;若当针,亦不过一、二处。”明代李梃《医学入门》曰:“百病一针为率,多则四针,满身针者可恶。”单穴使用得当,取穴正确,也能取得很好的疗效。现代神经生理学角度看,多种刺激达到中枢所产生的综合作用,其结果可互相抵消,或彼此增强而产生另外的后果[3]。单穴使用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了腧穴的作用,也体现了在当时腧穴的临床应用情况,即精、简而慎重。

    1.2 辩证取穴 《甲乙经》又一明显特征是体现中医之辩证论治的思想,即辩证取穴是本书的最大特点。以卷九第一篇头痛为例,不同证型的头痛用不同穴位,而同种证型头痛,伴随症状不同,也用不同穴,即同病用异穴,如“阳逆头痛,胸满不得息,取人迎”、“厥头痛,孔最主之”、“厥头痛,面肿起,商丘主之”等。异病用同穴在本书中普遍存在,如卷七第一记载“善嚏,头痛身热,颔厌主之。热病头痛,引目外眦而急,烦满汗不出,引颔齿,面赤皮痛,悬颅主之。热病偏头痛,引目外眦,悬厘主之。(“悬颅”,《外台》,《医心方》均做悬厘。)”、“肩髆间急,淒厥恶寒,魄户主之”、“项背痛引项,魄户主之”等。

    1.3 局部用穴和循经取穴 经研究发现《甲乙经》的单穴应用有两个显著特点一个就是局部取穴,如“肩背髀痛,臂不举,寒热凄索,肩井主之。眩,头痛,刺丝竹空主之”;另外的一个特点是循经取穴,如“颌痛足阳明曲周动脉,见血立已,不已,按刺人迎,立已”。局部取穴和循经取穴在现代针灸临床用穴也仍处于绝对地位,局部取穴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近治作用,如痹症我们首选局部穴位,是“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体现。循经取穴相当于现在所说的远治作用,如合谷穴不仅能治疗手部的局部病症,也能治疗本经所过处的颈部和头面部病症,这是“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规律反应。

    1.4 特定穴使用普遍 在《甲乙经》中特定穴的使用也是非常普遍,基本上每一卷每一章中都可以看到特定穴的使用。如卷七第二中“狂歌,妄言,怒,恶人与火,骂詈,三里主之”。卷八第五中“风水面胕肿,沖阳主之。风水面胕肿,颜黑,解溪主之”。卷九第三“咳,面赤热,支沟主之。咳,喉中鸣,咳唾血,大钟主之”等等。特定穴按在穴总频次中所占的比率五输穴最高,占32%。下合穴的穴均频次最高,为9.5次。有人曾总结出111个《甲乙经》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主要穴位,其中特定穴93个,占83.8%,特定穴在高频穴中占绝大多数,这说明其在临床处方中的作用是肯定的。

    2 配穴处方应用

    2.1 配穴使用情况 《甲乙经》选取两个及两个以上明确穴位的治疗条文共101条。其中两穴相配的条文55条,三穴相配的条文21条,四穴相配的条文17条,五穴相配的条文5条,六穴相配的条文3条[4]。

    2.2 五腧穴配穴较多 在选穴配伍中以五腧穴相配为多,包括荥输相配、荥合相配、荥经相配、输经相配、输合相配、井井相配、井合相配、井经相配等组合;也包括本经五腧穴相配和异经的五腧穴相配,如卷九第二篇记载有“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者,肺心痛也,取行间,太冲”,此为本经荥输相配;卷十一第四记载“霍乱逆气,鱼际及太白主之”,以肺经荥穴与脾经输穴相配,为异经五腧穴相配,治疗霍乱气逆。

    2.3 其他配穴 《甲乙经》中还存在其他多种处方配穴方法,如前后配穴法、表里配穴法、上下配穴法、远近配穴法等多种配穴法。这些配穴方法在今天的针灸临床中还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更深入研究。

    2.4 配穴取穴有先后次序 对《甲乙经》临床经穴应用研究还发现其在配穴使用过程中,很多配穴取穴是有先后次序的,如卷八第五篇“面胕肿,上星主之。先取譩譆,后取天牖、风池”、卷十一第二篇“癫狂互引,僵仆,申脉主之,先去阴硚,后取京骨、头上五行”、卷十第四“痿厥,身体不仁,手足偏小,先取京骨,后取中封、绝骨,皆泻之”等等,取穴先后次序原因是什么,如何确定先后,书上没有详细说明,我们需要在今后进一步研究。

    3 取经处方使用

    在《黄帝内经》中,针灸处方只是提针取某某经,很少明确穴位,而《甲乙经》的针灸处方大多数都确定的具体的腧穴,但书中仍有很多只取经之处方,如卷九第一篇“厥头痛,员员而痛,泻头上五行行五。先取手少阴,后取足少阴”、卷十一第二篇“狂始发,少卧不饥……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舌下少阴,视脉之盛者,皆取之,不盛者释之”、“狂,善惊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在卷十二第一篇“肺主哕,故补手太阴,泻足太阴”等等。后世医家在取经处方上争议很大,到底如何下针,如何取穴,如何补泻经脉,是否有临床意义,到现在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共识,这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挖掘与研究,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4 经穴配伍处方应用

    《甲乙经》还有一种特殊的配伍形式[5],即穴位与经脉配伍处方,如卷九第一篇“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先取天柱,后取足太阳”、卷十一第二篇“癫疾互引,口歪,喘悸者,大迎主之,及取阳明、太阳,侯手足变血而止”、“狂言,笑,见鬼,取之阳溪及手足阳明、太阴”等。经穴配用是否存在临床意义,具体如何操作,也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究。

    《针灸甲乙经》是继《黄帝内经》以后对针灸的一次最重要的总结。以后的许多文献,都把《甲乙经》奉为经典,唐宋官方的医学教育,明确规定针灸学为医学校学习的必修课,并以《针灸甲乙经》为授课及指导临床实践的主要依据,在针灸发展史上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6]。《甲乙经》用一半的篇幅着重写针灸的临床应用,书中用穴大多为单穴处方,一般多用局部取穴和循经取穴,并且应用五腧穴最多;在配穴使用过程中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37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