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 2013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2359035
高血压病性心脏病患者的适应心理护理
http://www.100md.com 2013年2月1日 王菊文 姜磊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方法对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影响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96例高血压病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对患者心理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SAS评分及SDS评分变化及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通过护理干预后焦虑评分与抑郁评分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31例,一般11例,不满意6例;对照组满意12例,一般18例,不满意18例。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组间资料采用χ2检验,P=0.0003<0.05,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血压病性心脏病的治疗过程中,针对患者的心理应激状态,给予患者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让患者增强自我康复的意识,鼓励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焦虑和抑郁评分,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 高血压病性心脏病;心理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759-02

    高血压性心脏病指的是高血压患者并发心脏疾病,长期的血压增高会造成左心室的负荷加重,进而发生代偿性的肥厚与扩张造成器质性心脏疾病,一般在高血压病发病后几年至十几年后并发。一旦高血压患者合并心脏病后,严重者会逐渐发展为左心功能衰竭的症状,如劳累、饱餐后出现心慌、气喘、咳嗽等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由于患病时间很长,且伴有不舒适症状,因此患者的心理状态会随着疾病的加重出现变化,因此我们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应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让患者接受疾病现实,正确认识高血压性心脏病的情况,鼓励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我院通过对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进行了心理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2年6月我科治疗的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9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压性心脏病诊断标准,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治疗组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56-69岁,平均年龄(62.21±3.45)岁,病程1.5年-12年,平均病程(4.27±1.67)年,其中小学文化程度8例,初中文化程度14例,高中文化程度13例,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13例;对照组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54-71岁,平均年龄(63.89±3.86)岁,病程1年-10年,平均病程(4.86±1.45)年,其中小学文化程度6例,初中文化程度12例,高中文化程度15例,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1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所有患者均按照高血压性心脏病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方案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具体的护理措施包括:首先,针对患者存在疑问心理,护士要对患者热情接待,耐心向患者讲解高血压性心脏病的预后及治疗方案,及时解答患者的疑惑,避免患者因疑惑延误早期的治疗机会;其次,针对患者存在恐惧的心理,通过健康讲座的形式向患者讲解疾病知识,通过沟通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取得患者支持配合,让患者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尽量避免紧张情绪的出现;第三,针对个别患者存在绝望的心理状态,护士要本着高度同情心与责任心,尊重和理解患者,加强健康教育,让患者服从医嘱用药,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同时争取到患者家属支持,让患者家属重视患者,多陪伴患者,给予患者家庭温暖,尽量消除患者悲观情绪,必要时可建议患者到心理科进行心理治疗;第四,针对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长期服用药物治疗,可能会对药物产生依赖心理,护理中应尽量引导患者改正不良的生活及饮食习惯,防止因不良习惯造成的疾病紧张;最后,针对患者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急躁心理变化,护士应引导患者正视病情变化,加强护患沟通,让患者正视病情接受治疗,可以采用播放音乐等方法来愉悦患者心情,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

    1.3 观察指标 通过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采取护理干预后的心理情绪进行评分;同时对患者从临床护理服务、医疗专业技术水平等方面进行满意度调查,分为满意、一般和不满意三种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选用SAS8.2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通过不同护理方法干预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焦虑量表评分,结果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满意31例(64.58%),一般11例(22.92%),不满意6例(12.50%);对照组满意12例(25.00%),一般18例(37.50%),不满意18例(37.50%)。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组间资料采用χ2检验,χ2=16.0850,P=0.0003<0.05,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高血压性心脏病是心血管内科的常见疾病,由于患者病程较长,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心理护理是通过心理学的原理,针对特殊的患病人群,首先让患者从情绪上放松,适应自己的状态和角色,通过健康教育的方式让患者了解疾病,认识疾病,对预后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让患者能够释放负面的情绪,提高正性能量,让患者顺其自然,配合临床治疗,提高疗效[2]。在情绪上高血压性心脏病会出现较为明显的焦虑情绪,诸如恐惧、多疑、情绪低落及烦躁,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自杀倾向,因此护理过程中通过对患者生活习惯、性格情绪及家庭关系的深入了解,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和健康指导,根据临床中出现的情绪类型给予不同的安慰及解释,减轻并消除不良情绪和致病性的心理原因,让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稳定及向上的心态,从根本上调动患者的积极性,让患者配合临床治疗[3]

    综上所述,在高血压病性心脏病的治疗过程中,针对患者的心理应激状态,给予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让患者增强自我康复的意识,鼓励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891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