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 2013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2359123
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治疗糖耐量异常的疗效比较
http://www.100md.com 2013年2月1日 陈琛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分析研究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治疗糖耐量异常的临床效果。方法 结合本院收治的60例糖耐量异常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吡格列酮(吡格列酮组)和盐酸二甲双胍片(二甲双胍组)治疗,治疗过程为3个月。结果 吡格列酮及二甲双胍均能显著控制空腹血糖,两者疗效相当,但后者在餐后血糖、体重及血脂的控制上优于前者。结论 二甲双胍在改善糖耐量异常和增加心血管获益上优于吡格列酮。

    【关键词】 糖耐量异常;吡格列酮;二甲双胍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827-02

    IGT(糖耐量异常)指的是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中服糖后2小时血糖在7.8-11.0mmol/l的状态。其根源在于胰岛素抵抗,而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均可改善胰岛素抵抗,我们通过对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干预治疗IGT的效果进行观察,以了解两者疗效的区别。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选择的IGT患者60例,其中31例男性,29例女性;年龄分布为35岁-76岁。入选标准:患者接受口服82.5g含一份子水的OGTT,并且服糖后2小时的血糖值为7.8-11.0mmol/L,所有患者在进行试验前未接受IGT药物,并曾通过简单的运动及饮食调理无明显效果。其中20例患者患有高血压且处于服药阶段,25例患者正在服用调脂药物,同时服用上述两类药物的10例。

    1.2 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BMI均无明显差异。吡格列酮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9.37±4.21)岁,BMI(体质指数)24.67±3.63;据血糖情况清晨顿服吡格列酮15-30mg。二甲双胍组(男女各15例)平均年龄(70.06±5.74)岁,BMI为24.58±3.22;据血糖情况在早、晚餐后各口服250-500mg二甲双胍片。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进行OGTT、糖化血红蛋白、血脂以及BMI的检测。其中血糖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血脂用液相酶法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分析,计量资料以( χ±s)表示,同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差异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则采用成组t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药物治疗后,空腹和服糖后2小时的血糖均明显下降。但在前者,两组结果无明显差异;而在服糖后,二甲双胍组要明显优于吡格列酮组(P<0.01);另外二甲双胍组的糖化血红蛋白、胆固醇及BMI的值也明显低于吡格列酮组(P<0.05),见表1。

    3 讨论

    近几年我国IGT患病率升至2.53%-4.19%,患者超过2000万[1]。赵林双等[2]调查武汉地区中老年IGT的患病率达10.1%。而每5-10年将有1/3的IGT转变为糖尿病。IGT不仅可演变为糖尿病,而且还可以损害微血管及大血管系统。曾有大规模的调查发现,IGT患者合并高血压、肥胖的数量要远多于非IGT者,同时IGT患者中的冠心病的比例更是达到非IGT的10倍之多。国际科研机构开展的调查同样表明:作为一种独立的影响因子,IGT与心血管疾病死亡以及全死因死亡密切相关,其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概率明显升高[3]。因此早期对IGT的干预无论是对延缓糖尿病的进展,还是对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均能更多获益。而且对IGT人群干预治疗远比治疗糖尿病更加容易而有效、花费也更少[4]。影响IGT转化为2型糖尿病的相关因素包括:种族、年龄、肥胖程度、腹型肥胖、缺乏运动、血糖水平及胰岛素水平相对不足等。其中,以血糖与胰岛素的作用较明显。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都可以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方式改善IGT,但两者作用机制不同。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二甲双胍在降低餐后血糖、血脂及控制体重方面均优于吡格列酮,提示二甲双胍在控制糖耐量异常的同时可能会有更多心血管因素的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光伟.应切实加强对葡萄糖耐量低减人群的管理[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530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