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托普利、普伐他汀联合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诊治分析
第1页 |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分析与探讨卡托普利联合普伐他汀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5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患者给予其卡托普利联合普伐他汀治疗,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卡托普利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一段时间后的心血管事件发送情况,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反应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变化。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心肌再梗死率与不稳定心绞痛发病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C-反应蛋白与纤维蛋白的变化较对照组更为明显。观察组患者中有3例发生恶心,采取相应措施治疗后不良反应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采用卡托普利联合普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少,因此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 卡托普利;普伐他汀;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不良反应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858-02
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上是较为常见的一类心血管疾病,其主要机制为冠状动脉闭塞,导致心肌发生缺血、受损而最终坏死[1]。目前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药物主要为β受体阻滞剂、ACEI、硝酸盐以及抗凝血剂,但上述药物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预防性治疗效果不佳。他汀类药物能够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后再梗死现象,因此本文就卡托普利联合普伐他汀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与探讨,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50例,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为56岁至80岁不等,平均年龄为(65.0±3.0)岁。在选取过程中已排除存在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入院前1个月内使用过他汀类药物、收缩压低于90mmHg的患者。随机将50例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25例,对照组25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 对于观察组25例患者常规给予溶栓治疗,采用150万单位尿激酶溶入5%葡萄糖溶液中进行快速静脉滴注,并给予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剂量为300mg/d。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止痛、镇静、吸氧等治疗。溶栓6小时后,给予患者卡托普利联合普伐他汀进行治疗,卡托普利剂量为6.25mg/d,普伐他汀剂量为30mg/d[2]。
1.2.2 对照组 对于对照组25例患者常规给予与观察组相同的溶栓治疗、止痛、镇静、吸氧治疗,溶栓6小时后,仅给予患者卡托普利进行治疗,剂量为6.25mg/d[3]。
1.3 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心肌再梗死率、不稳定心绞痛率、脑卒中率),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反应蛋白与纤维蛋白原进行对比[4]。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文所有数据使用SPSS12.0软件进行分析与统计,组间对比使用t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2.1 心血管事件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心血管事件可得,观察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具体数据,见表1。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上是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不仅会严重损害心肌功能,还会导致血流动力学受到影响,如果患者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则可能导致死亡[5]。卡托普利在临床上是一类使用较为广泛的ACEI,它能够防止心室扩张、降低平均动脉压、降低心率,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卡托普利对于预防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作用不佳。他汀类药物对于心血管的保护作用在近些年来得到了充分的证实,有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能够保护血管内皮、控制炎性反应,从而降低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后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根据本文研究结果显示,采取卡托普利联合普伐他汀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使用卡托普利进行治疗的对照组患者,P<0.05。对比两组患者的炎性反应指标(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可见,观察组患者指标变化较对照组患者更明显,P<0.05.由此可见,采用联合治疗的方法,能够显著降低患者治疗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并改善患者的炎性反应。
综上所述,采取卡托普利联合普伐他汀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改善炎性反应,且不良反应较少,患者耐受性强。因此,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海燕,郭瑞芬,白志刚.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误诊分析[J].山东医学,2009,49(32):85-86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551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