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 20133
编号:13736145
感染及血液透析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之间的关系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3年3月1日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20133
     【摘要】DIC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或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从而引起一个以凝血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溶血性贫血。对此,本文分析研究了感染及血液透析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管内凝血;血液透析;感染;DIC;血透

    临床实践证明,DIC是多种疾病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严重病理状态,是一种获得性出血性综合征。

    1感染与DIC

    引起DIC的病因和疾病很多,其中严重感染十分多见,在临床上构成感染后获得性出血综合征,如不及时诊断与处理,往往会危及生命,应予以足够重视。现从下列四方面讨论感染与DIC的关系。

    1.1与DIC有关的感染性疾病引起DIC的病种有:①暴发性脑膜炎重症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②各种败血症,包括球菌、杆菌性菌血症和脓素血症;③病毒性流行性出血热和急性严重肝炎;④钩端螺旋体病;⑤霉菌广泛或深部霉菌病;⑥重型恶性疟疾;⑦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某些“机会感染”如卡氏肺囊虫病;⑧芽胞菌感染等。总之,败血症为DIC最普遍的原因。

    1.2感染的来源与菌种特点引起感染的细菌,随着各种条件的不同而不断变化,使DIC的发生也随之增多,病情更为复杂。近代医学的发展,各种内窥镜的采用,大手术如心脏直视术和器官移植等广为开展,均给人体带来一定影响,使机体免疫力降低,菌群失调、耐药性增加,创伤机会增多等,为某些病原体入侵人体和定居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使其在原有疾病基础上获得新感染,致使DIC发生更为多见。一般医源性感染发生率为5-15%,也可高达20%,其中包括交叉感染、环境感染与自身感染三方面。关于感染中菌种的变化与以往有别,即某兰氏阴性菌感染比某兰氏阳性菌感染更为多见。

    1.3感染引起DIC的发病机理由细菌、病毒、原虫、霉菌、立克次体和芽胞菌感染等,尤其是内毒素的释放,可广泛损伤血管内皮,以致胶原纤维暴露,促使血小板聚集激活补体系统和血浆凝血因子被激活补体系统,结果导致消耗性凝血病,血管内发生血栓,而血液不凝固,临床可见多处出血。动物实验表明,静脉注射革兰氏阴性杆菌,不仅可激活内在凝血系统,还可以活化第XII因子,从而激活激肽和纤溶两系统。又因为在内毒素及各种病原体作用下,由于红细胞或血小板大量崩解,其中某些物质亦能促进DIC。此外,在感染所致的DIC患者,几乎均可发生程度不一的低血压,从一过性低血压到难治性低血压、甚至不可逆转性循环。

    1.4积极防治感染引起的DICDIC最重要的处理原则是及时确诊和迅速消除原发病。由感染引起的DIC,应该积极有效地控制感染和败血症,防止休克和酸中毒,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全身支持治疗等。关于肝素的应用尚有争议,一般主张用在早期高凝状态为宜,小剂量较为安全有效。近年来强调血浆抗凝血酶-III(AT-III)的测定,有助于指导临床用药。AT-III制剂的供应,有提高肝素的交通且安全系数较高。总之,应严格掌握使用肝素指征和忌禁症。与此同时结合扩容和血小板解聚治疗等,很有益处。

    为了预防感染性疾病与DIC的发生,特别是革兰芪阴性杆菌和医源性感染,提出如下建议:①早期发现感染患者,选用抗生素有的放矢,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②严格掌握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适应证,以免机体防御能力下降;③各种导管和内窥镜检查要严加消毒,操作时应技术熟练,尽量减少创伤与出血。

    2血液透析与DIC

    根据尸解报告DIC以肾脏、皮肤、肺和睾丸受累最多。肾脏严重受损后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临床上急性肾小管坏死、肾皮质坏死、溶血性尿素症及肾排斥反应常伴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实验证明将凝血酶与六氨基已酸同时注入静脉,可引起肾小球内微血栓形成,病程进展迅速可发展为急性肾功能衰竭,病理可见急性肾小管坏死及肾皮质坏死。同时由于肺和肝内也有微血栓形成,使门脉及肺动脉压升高,血液瘀积于微循环,回心血量和心排血量减少,血压下降而发生休克,休克又引起肾脏的进一步损害。

    血液透析过程中要求血液在透析器和管路中流通畅快,以保证良好的透析疗效。应用肝素可以防止透析过程中凝血。常规血液透析采用体内肝素化法,常规肝素用量首剂按0.7-1.0mg/kg计算,以后每小时追加10mg,透析终止前1小时停用肝素,可使凝血时间维持在20-30分钟左右。当患者伴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和休克时,极易发生凝血,因此肝素用量及给药方法应根据病情、血小板数值、凝血时间和出血情况来决定。

    2.1凡无明显出血而以凝血为主要表现者,需加大肝素用量。因血小板多、凝血时间短易发生凝血。透析过程中由于血粘稠而流动缓慢,静脉压升高,透析管壁及滤网壁可见多数白色的纤维附着物和(或)血液分层现象,为透析器凝血的先兆,此时应加大肝素用量。首剂按1.5mg/kg计算,以后每小时追加15mg。每小时测凝血时一次,使维持在30分钟左右。还可同时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醣酐(分子量20000)500ml以改善微循环障碍。亦可静脉注入潘生丁200mg或应用尿激酶,每次1000-3000u。如透析管路及滤网中已被凝块堵塞,则应立即拆换滤网或管路,以保证血液透析顺利进行。

    2.2凡以出血为主要表现者,需尽量减少肝素用量或采取体外肝素化法。肝素用量因人而异。①边缘肝素化法:适用于有轻度出血倾向者。首剂按0.4-0.5mg/kg计算,以后用肝素泵自动注射器由动脉管路持续注入肝素,每小时追加5mg,保证透析器内凝血时在30分钟左右。②小剂量肝素化法:适用于有明显出血倾向者。首剂按0.1-0.2mg/kg计算,以后每小时追加0.2mg,由动脉管路持续注入直至透析结束。③体外肝素化法:适用于出血较严重者。将血液引出体外立即肝素化,然后在进入透析器的静脉管路上不断注入鱼精蛋白以中和肝素。正常人每ml血液含0.3u,可使凝血埋单延长至60分钟,若血液流速为每分钟150ml,则每小时所需肝素量为150×60×30u=2700u来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百拇医药(岑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