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临床分析及早期干预减少并发症探讨
【摘 要】目的:分析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RSV) 临床诊治情况,探讨如何对该病的早期干预 ,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方法:对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 我科收住院的160例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并对89例住院期间有明显并发症的患儿出院后进行来院复诊或电话巡访。结果:160例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除有急性发热,呕吐及腹泻 伴发症状有腹胀、腹鸣、腹痛和恶心等的主要临床表现外,合并肠道外脏器损害的有89例:表现为呼吸道症状、不同程度脱水、代谢性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热性惊厥、脑炎、肠套叠、胃肠出血、过敏性紫癜、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肝功能损害、心肌损害病毒血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良性肌炎等。通过积极综合治疗,除5例肠套叠进行外科手术和1例DIC转院治疗外,其余均得到康复及治愈。结论:早发现、早干预,同时及早处理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是关键,而搞好公共卫生减少该病的发生发展是根本。
【关键词】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早期干预;减少;并发症
, http://www.100md.com 【中图分类号】R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395-01
腹泻病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发病率高,长期以来危害人类尤其是小儿的健康。在全球儿童死亡病例中,死于腹泻病的占20%,也就是说,每年约200万儿童死于腹泻[1]。腹泻病为多种病原、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疾病,是儿童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5岁以下儿童的年龄发病率平均1.9次/人[2]。引起儿童腹泻病的病因分为感染性及非感染性两种,人轮状病毒是双链RNA病毒 ,是婴幼儿急性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据有关报道,全世界每年因轮状病毒(RV)感染导致约1.25亿婴幼儿腹泻,其中大多数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在我国流行多发于夏秋季,而四川气候潮湿,一年四季均有发病,病程大多较短.潜伏期通常为2~3天,最短数小时,最长可达1周。起病急,临床类型呈现多样性,从亚临床感染和轻型腹泻至严重的脱水、死亡,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排黄色水样便,无黏液及脓血,量多,一般5~10次/d,重者超过20次/d,多数伴有发热,体温在37.9~39.5℃。RSV可引起很多并发症,甚至引起死亡。因现报告如下。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科2008年10月—2011年10月收住院的160例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资料进搜集整理。其中男93例,女67例。年龄1个月~1岁78例,~2岁56例,~3岁19例,~6岁7例。本资料病例均符合RV肠炎诊断标准[3]。160例均有不同程度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149例排有黄稀水样便,首先有呕吐症状的122例,发热者119例。有并发症者共89例(部分患儿有多个合并症):其中呼吸道感染者68例,不同程度脱水者66例,电解质紊乱(包括低钠或高钠血症、低氯血症、低钾或高钾血症、低钙血症)及代谢性酸中毒者55例,伴抽搐者23例,ALT(丙氨酸转氨酶)升高11例,休克者8例,病毒性脑炎5例,肠套叠5例,过敏性紫癜,4例,心肌损害3例,良性肌炎3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1例、胃肠出血1例,,多脏器功能损害1例。
1.2 方法:根据有不洁饮食、大便性状、粪便镜检、发病年龄及流行季节估计最可能的病原,水样便、小儿特别是2岁以下的婴儿,发生在秋冬季节,以轮状病毒肠炎的可能性最大。对轮状病毒肠炎的实验室诊断,我院主要用快速金标法检测粪便中的轮状病毒抗原。根据患儿临床合并症的不同表现,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电解质、、尿常规、肝肾功、心肌酶谱、腰椎穿刺脑脊液化验过敏原、免疫及脑电图、腹部B超、胸腹部X线、头颅CT等相关检查。治疗上:(1).主要是给以补液以防脱水或纠正脱水(静脉或口服补液盐),(2)积极处理并发症。(3)合并细菌感染者合理使用抗生素,(4).胃肠黏膜保护剂 ,如蒙托石口服或保留灌肠(腹泻重者口服与灌肠并用),用量:不足1岁,每天1包;1~2岁,每天1~2包;2~3岁,每天2~3包。分3次加温水50毫升口服。(5)微生态制剂,如金双歧口服。(6)中频治疗仪,可以....。(7).对于营养不良患儿给以了对症补充微量元素锌、铁,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6、叶酸等;(8)对于腹痛明显、胃肠痉挛者山莨菪碱、异丙嗪(2岁以下尽量不用),有烦躁不安者,常给较安全、付作用少的镇静剂水合水合氯醛口服或保留灌肠。 (9)饮食调整 继续母乳喂养或继续平常已习惯的饮食,对乳糖不耐受者,给予去乳糖饮食,小婴儿给予去乳糖的腹泻奶粉。(10 )对症治疗。
, http://www.100md.com
2 结果
本资料的16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从发病到入院时间:最短4小时,最长14天,平均3.2天。疗程,最短3天,最长12天,平均治疗时间5.6天,152例胃肠道症状恢复正常,5例因并发肠套叠成功进行了手术,1例合并DIC转院治疗,1例4个月小婴儿因原有幽门狭窄,平时经常出现呕吐腹泻,经综合治疗及饮食指导喂养,腹泻症状改善(根本手术治疗)。对23例抽搐的患儿都进行了脑电图检查,少部分患儿做了腰穿或头颅CT检查、结合患儿综合情况,13例电解质异常,5例合并病毒性脑炎,4例属高热惊厥,1例有癫痫史,1例有原发性脑肿瘤。其他部分有并发症的患儿出院半年内进行了来院或电话随访,均得到了纠正及恢复正常.。患儿一般情况良好。
3 讨论
自1973年澳大利亚Bishop等学者发现RV以来,关于RV感染的研究及防治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迄今为止,RV仍然是世界范围内2岁以下婴幼儿严重腹泻疾病的主要病原,全球每年约有1.4亿人发生RV腹泻,是婴幼儿致命性腹泻的首要病原[4].全世界每年约有100万儿童死于轮状病毒性腹泻。国内调查报告显示 ,小儿急性腹泻大便人轮状病毒总体阳性检出率为 39 %,以 6个月到 1岁年龄组的阳性率最高 ,达小儿到 57%,发病高峰为每年的 10~ 12月份 ,故又称秋季腹泻。导致腹泻的机制有:渗透性、分泌性、渗出性、(炎症性)、动力紊乱性、混合型[1]五种。而轮状病毒性肠炎属渗透性腹泻,因病毒侵入小肠上皮细胞,绒毛变短及脱落,导致小肠功能丧失。粘膜双糖酶活性降低、肠腔内木糖及蔗糖水解并吸收障碍,被细菌分解而产生有机酸,致使肠内渗透压增加,大量水及电解质进入肠腔,肠吸收减少,肠液增多,发生水样便腹泻。轮状病毒性肠炎不仅由于营养物质消化吸收障碍,产生渗透性腹泻,又因病毒的毒素引致Na+、CI-和水从肠细胞内向肠外泌出,产生分泌性腹泻[1]。轮状病毒形成腹泻另一方面,继发的双糖酶分泌不足,使食物中糖类消化不完全,而积滞在肠腔内并被细菌分解成小分子的短链有机酸,使肠液的渗透压增高加重呕吐和腹泻,.常并发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个别可因高热引起惊厥.。从本组病例中4例出现高热惊厥。RV肠炎一般预后良好,但本资料显示RV感染可致肠道外多脏器损害。近年来研究发现,RV不单纯是肠道感染,也可引起全身性感染,可侵犯多个脏器。曾报道从病儿肺组织、脑脊液、胸水、腹水中检出了轮状病毒,发现50%左右病儿血清心肌酶异常,提示心肌受累。临床个别患儿曾疑及合并暴发性心肌炎而猝死[5]。本研究心肌损害者3例。 预后:本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但婴幼儿感染者病情一般较重,病死率高。近年口服补液(ORS)的使用显著降低了因腹泻所致的死亡。目前无特效药物治疗。因本病多为病情轻,病程短,呈自限性,如果没有并发症,无呕吐,能进食可不住院,故多可在门诊接受治疗,以饮食疗法和液体疗法等对症治疗为主,可用口服口服补液盐溶液(ORS)配方纠正和防止脱水。预防:切断传播途径是本病预防的重点。(1).管理传染源应早期发现患者及隔离患者。对密切接触者及疑诊患者实行严密的观察。(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饮食、饮水及个人卫生,做好患者粪便的消毒工作:防止饮用水源和食物被污染。医院要严格做好婴儿区及新生儿室的消毒工作。如大便不能自控的小儿,应限制其进入日托或学校,(3..接种免疫RV的疫苗已可在临床应用。在流行期间,对高危人群和易感人群采用被动免疫的方法也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4).人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保护作用,提倡母乳喂养,以减低婴幼儿患病的严重性;经牛RV免疫后的牦牛的牛奶中含有IgA及IgG抗体,用此种牛奶喂养婴儿也有保护作用。本病至今尚无特效药物进行治疗,只能对症补液进行纠治。,因此:预防RV感染十分重要;早发现、早干预,早处理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是关键;而搞好公共卫生减少该病的发生发展是根本。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陈洁.儿童腹泻病诊治掌中宝[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1,3-4.
[2] 小儿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09,47(8):634-636.
[3] 钱 渊.轮状病毒及诺瓦克样病毒感染[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47-852.
[4] 张春芳,贾立英。亚洲地区轮状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概况[J]:中国儿科当代杂志.2006.8(1:79-82)
[5] 胡亚美,江载芳.诸褔堂实用儿科学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86-1300., 百拇医药(吴友林 蔡晶娟 方剑 周惠 何露)
【关键词】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早期干预;减少;并发症
, http://www.100md.com 【中图分类号】R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395-01
腹泻病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发病率高,长期以来危害人类尤其是小儿的健康。在全球儿童死亡病例中,死于腹泻病的占20%,也就是说,每年约200万儿童死于腹泻[1]。腹泻病为多种病原、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疾病,是儿童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5岁以下儿童的年龄发病率平均1.9次/人[2]。引起儿童腹泻病的病因分为感染性及非感染性两种,人轮状病毒是双链RNA病毒 ,是婴幼儿急性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据有关报道,全世界每年因轮状病毒(RV)感染导致约1.25亿婴幼儿腹泻,其中大多数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在我国流行多发于夏秋季,而四川气候潮湿,一年四季均有发病,病程大多较短.潜伏期通常为2~3天,最短数小时,最长可达1周。起病急,临床类型呈现多样性,从亚临床感染和轻型腹泻至严重的脱水、死亡,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排黄色水样便,无黏液及脓血,量多,一般5~10次/d,重者超过20次/d,多数伴有发热,体温在37.9~39.5℃。RSV可引起很多并发症,甚至引起死亡。因现报告如下。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科2008年10月—2011年10月收住院的160例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资料进搜集整理。其中男93例,女67例。年龄1个月~1岁78例,~2岁56例,~3岁19例,~6岁7例。本资料病例均符合RV肠炎诊断标准[3]。160例均有不同程度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149例排有黄稀水样便,首先有呕吐症状的122例,发热者119例。有并发症者共89例(部分患儿有多个合并症):其中呼吸道感染者68例,不同程度脱水者66例,电解质紊乱(包括低钠或高钠血症、低氯血症、低钾或高钾血症、低钙血症)及代谢性酸中毒者55例,伴抽搐者23例,ALT(丙氨酸转氨酶)升高11例,休克者8例,病毒性脑炎5例,肠套叠5例,过敏性紫癜,4例,心肌损害3例,良性肌炎3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1例、胃肠出血1例,,多脏器功能损害1例。
1.2 方法:根据有不洁饮食、大便性状、粪便镜检、发病年龄及流行季节估计最可能的病原,水样便、小儿特别是2岁以下的婴儿,发生在秋冬季节,以轮状病毒肠炎的可能性最大。对轮状病毒肠炎的实验室诊断,我院主要用快速金标法检测粪便中的轮状病毒抗原。根据患儿临床合并症的不同表现,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电解质、、尿常规、肝肾功、心肌酶谱、腰椎穿刺脑脊液化验过敏原、免疫及脑电图、腹部B超、胸腹部X线、头颅CT等相关检查。治疗上:(1).主要是给以补液以防脱水或纠正脱水(静脉或口服补液盐),(2)积极处理并发症。(3)合并细菌感染者合理使用抗生素,(4).胃肠黏膜保护剂 ,如蒙托石口服或保留灌肠(腹泻重者口服与灌肠并用),用量:不足1岁,每天1包;1~2岁,每天1~2包;2~3岁,每天2~3包。分3次加温水50毫升口服。(5)微生态制剂,如金双歧口服。(6)中频治疗仪,可以....。(7).对于营养不良患儿给以了对症补充微量元素锌、铁,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6、叶酸等;(8)对于腹痛明显、胃肠痉挛者山莨菪碱、异丙嗪(2岁以下尽量不用),有烦躁不安者,常给较安全、付作用少的镇静剂水合水合氯醛口服或保留灌肠。 (9)饮食调整 继续母乳喂养或继续平常已习惯的饮食,对乳糖不耐受者,给予去乳糖饮食,小婴儿给予去乳糖的腹泻奶粉。(10 )对症治疗。
, http://www.100md.com
2 结果
本资料的16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从发病到入院时间:最短4小时,最长14天,平均3.2天。疗程,最短3天,最长12天,平均治疗时间5.6天,152例胃肠道症状恢复正常,5例因并发肠套叠成功进行了手术,1例合并DIC转院治疗,1例4个月小婴儿因原有幽门狭窄,平时经常出现呕吐腹泻,经综合治疗及饮食指导喂养,腹泻症状改善(根本手术治疗)。对23例抽搐的患儿都进行了脑电图检查,少部分患儿做了腰穿或头颅CT检查、结合患儿综合情况,13例电解质异常,5例合并病毒性脑炎,4例属高热惊厥,1例有癫痫史,1例有原发性脑肿瘤。其他部分有并发症的患儿出院半年内进行了来院或电话随访,均得到了纠正及恢复正常.。患儿一般情况良好。
3 讨论
自1973年澳大利亚Bishop等学者发现RV以来,关于RV感染的研究及防治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迄今为止,RV仍然是世界范围内2岁以下婴幼儿严重腹泻疾病的主要病原,全球每年约有1.4亿人发生RV腹泻,是婴幼儿致命性腹泻的首要病原[4].全世界每年约有100万儿童死于轮状病毒性腹泻。国内调查报告显示 ,小儿急性腹泻大便人轮状病毒总体阳性检出率为 39 %,以 6个月到 1岁年龄组的阳性率最高 ,达小儿到 57%,发病高峰为每年的 10~ 12月份 ,故又称秋季腹泻。导致腹泻的机制有:渗透性、分泌性、渗出性、(炎症性)、动力紊乱性、混合型[1]五种。而轮状病毒性肠炎属渗透性腹泻,因病毒侵入小肠上皮细胞,绒毛变短及脱落,导致小肠功能丧失。粘膜双糖酶活性降低、肠腔内木糖及蔗糖水解并吸收障碍,被细菌分解而产生有机酸,致使肠内渗透压增加,大量水及电解质进入肠腔,肠吸收减少,肠液增多,发生水样便腹泻。轮状病毒性肠炎不仅由于营养物质消化吸收障碍,产生渗透性腹泻,又因病毒的毒素引致Na+、CI-和水从肠细胞内向肠外泌出,产生分泌性腹泻[1]。轮状病毒形成腹泻另一方面,继发的双糖酶分泌不足,使食物中糖类消化不完全,而积滞在肠腔内并被细菌分解成小分子的短链有机酸,使肠液的渗透压增高加重呕吐和腹泻,.常并发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个别可因高热引起惊厥.。从本组病例中4例出现高热惊厥。RV肠炎一般预后良好,但本资料显示RV感染可致肠道外多脏器损害。近年来研究发现,RV不单纯是肠道感染,也可引起全身性感染,可侵犯多个脏器。曾报道从病儿肺组织、脑脊液、胸水、腹水中检出了轮状病毒,发现50%左右病儿血清心肌酶异常,提示心肌受累。临床个别患儿曾疑及合并暴发性心肌炎而猝死[5]。本研究心肌损害者3例。 预后:本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但婴幼儿感染者病情一般较重,病死率高。近年口服补液(ORS)的使用显著降低了因腹泻所致的死亡。目前无特效药物治疗。因本病多为病情轻,病程短,呈自限性,如果没有并发症,无呕吐,能进食可不住院,故多可在门诊接受治疗,以饮食疗法和液体疗法等对症治疗为主,可用口服口服补液盐溶液(ORS)配方纠正和防止脱水。预防:切断传播途径是本病预防的重点。(1).管理传染源应早期发现患者及隔离患者。对密切接触者及疑诊患者实行严密的观察。(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饮食、饮水及个人卫生,做好患者粪便的消毒工作:防止饮用水源和食物被污染。医院要严格做好婴儿区及新生儿室的消毒工作。如大便不能自控的小儿,应限制其进入日托或学校,(3..接种免疫RV的疫苗已可在临床应用。在流行期间,对高危人群和易感人群采用被动免疫的方法也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4).人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保护作用,提倡母乳喂养,以减低婴幼儿患病的严重性;经牛RV免疫后的牦牛的牛奶中含有IgA及IgG抗体,用此种牛奶喂养婴儿也有保护作用。本病至今尚无特效药物进行治疗,只能对症补液进行纠治。,因此:预防RV感染十分重要;早发现、早干预,早处理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是关键;而搞好公共卫生减少该病的发生发展是根本。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陈洁.儿童腹泻病诊治掌中宝[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1,3-4.
[2] 小儿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09,47(8):634-636.
[3] 钱 渊.轮状病毒及诺瓦克样病毒感染[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47-852.
[4] 张春芳,贾立英。亚洲地区轮状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概况[J]:中国儿科当代杂志.2006.8(1:79-82)
[5] 胡亚美,江载芳.诸褔堂实用儿科学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86-1300., 百拇医药(吴友林 蔡晶娟 方剑 周惠 何露)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肠道疾病 > 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