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201210
编号:13744744
中药不良反应探析(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0月1日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210
     老人、儿童对药物较为敏感,耐受性小,妇女妊娠期、月经期、哺乳期对许多药物反应敏感,将引起月经增多、泌乳减少、流产等。

    3.7 人为因素

    如果药不对症,用药就适得其反,盲目用药,对其药性不详,或未仔细阅读说明书,或迷信偏方、秘方,或盲目长期服用某一味中药,或有些药材未经炮制或炮制不当等,都是人为造成的不良反应,使机体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另外,煎药不当也可能导致中药的不良反应,附子长时间煎煮可以减轻毒副作用,而山豆煎煮时间过长,则副作用相应增强。

    4 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病机理

    4.1 A型中药不良反应

    这种不良反应指的是由于其药理作用所致,因而可以预测,且与药理相关,临床发生率较高,但死亡率较低。A型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常与药代动力学相关,包括影响药物吸收、分布、药物与组织结合、排泄、转化、与血浆蛋白结合等诸因素相关。但也有少数与靶器官敏感性增强有关。
, http://www.100md.com
    4.2 B型中药不良反应

    这种不良反应指的是与该药药理作用无关的特殊性反应,因而,难以预测,发生率较低,但后果严重。B型不良反应引发常由于患者异常体质所致,其中最常见到的是过敏反应。但中药在体内代谢中的产物,制药过程中的增溶剂、添加剂也可引起B型不良反应。

    4.3 中药配伍与不良反应

    中药临床从辩证观点出发,因临床用药常为复方,即多种中药配合使用,以适应病情多变情况,从而提高疗效[4]。但配伍不当则会使药效降低,增加不良反应的几率。

    5 中药不良反应的预防

    5.1 加强中成药的药学研究: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提高中药制剂水平,加强对中成药化学成分的研究,特别是对中药注射剂的研究。

, 百拇医药     5.2 加强中药毒理学的研究:目前我国对中药毒性的认识是有限的。如青蒿素历代文献均无妊娠禁忌的记载,但研究中发现,青蒿素对多种动物均能引起严重的生殖毒性。因此,我们不能拘泥于历史文献记载,而应对常用中药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加强中药毒理学基础的研究,为安全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5.3 建立健全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制度: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只有建立完善的不良反应检测体系和逐级申报、管理和分析系统,加强对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和监护,才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随着中药现代化以及与国际接轨,新的中药制剂不断开发,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中药不良反应呈现上升趋势,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严格掌握药物的禁忌、适用范围以及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对于剂型改革、化学成分提取、开发新品种等,其安全性尤其应该得到重视。总之为了使人民群众能安全有效的用药,临床医师应熟练掌握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及配伍禁忌,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科学地、客观地判定中药的不良反应,做好各单位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增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责任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率。要积极预防,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尽最大可能减少或避免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进一步提高公众的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冯克玉. 中药不良反应概述[J].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3,16(5):315-319.

    [2] 王光明,王志高. 中药不良反应的成因与对策[J]. 四川中医,2007,4:35.

    [3] 郭世民. 试论中药不良反应的现状与预防[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4,17(5):58-60.

    [4] 高建,张平. 中药不良反应研究进展[J]. 中医药研究,2007,16(5):120., http://www.100md.com(李世玲 吴秀玲 刘晶 刘吉成)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