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201210
编号:13745083
膏方临床应用简析(1)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0月1日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210
     【摘要】本文介绍了膏方的概念、分类、组成结构以及膏方的发展历史沿革,此外重点分析了膏方的临床特点、、配伍理论、适用人群、储存方法以及服用中注意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R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333-02

    随着秋季到来,万物收藏的季节即将来临。民间素有冬令进补的说法,常言道:“冬令进补,开春打虎”,膏方调补越来越成为进补的第一选择。膏方虽以滋补药为主,配伍驱邪之品,补治结合,既可有病治病,又可达到无病强身、延年益寿的目的。正如名医秦伯未所云“膏方非单纯补剂,乃包含救偏却病之义”。

    膏方的概念以及膏方的分类、组成结构

    膏方是一种具有营养滋补和治疗预防综合作用的中药方剂。它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辨证论治为基础,根据病人的体质和病情等综合情况精心组方。将中药饮片反复煎煮,去渣取汁,经蒸发浓缩后,加辅料制成的一种稠厚状半流质或冻状剂型。全部制作过程必须严格经过浸泡、煎煮、浓缩、收膏、存放等工序。其特点是因人处方、“量身定做”、对证下药。因此,膏方可以适合不同体质、不同疾病、不同年龄人群服用。与汤剂相比,能更好地保持药物性能,保存时间长,服用方便。
, http://www.100md.com
    膏方与中医药传统的剂型“膏剂”有相似又有区别,膏方是一种内服膏剂,,又称为膏滋。膏剂有外用和内服之别,外用膏剂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一般称为膏药。内服膏剂是由汤药( 煎剂) 浓缩演变而来,目前所称膏方实指内服膏剂, 具有调养滋补和治病、防病的综合作用。

    内服膏滋有两种, 一是成方膏滋,由药厂选用疗效确切的方剂加工制成,作为中成药在药店直接销售。一些享有盛名的药店如雷允上、童涵春、胡庆余堂、同仁堂等均有自制的膏方。另一种是按医生诊察施治的处方熬制的膏方,称为临方膏滋或定制膏方,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膏方。膏方中充分体现疗疾与养生相结合,按照中药君、臣、佐、使的原则,同时考虑到药性的寒热温凉、四气五味等特点。

    一般来说,膏方由中药饮片、细料药、胶类、糖类及黄酒五部分组成,其中胶类、糖类、黄酒也习称为辅料。中药饮片是膏方的主体部分,是医生通过对患者病情、体质的辨证分析后,根据配伍原则拟订的药物。细料药是一些参茸类和其他贵重药物的统称,又称“细贵药材”,是处方中体现膏方补益虚损功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工时,大部分细料药可以在收膏时直接加入。一些需要煎煮的细料药不能与一般饮片入汤共煎,否则用量较少的细料药所煎出的有效成分极易被数量众多的饮片药渣吸去,而有损补益之效,应该采用另炖、另煎、烊冲、兑入等方式单独处理, 以达到物尽其用、充分发挥功效的目的。胶类主要包括阿 胶、龟版胶、鳖甲胶、鹿角胶等,在配伍中这些胶类中药不仅是补益虚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有助于膏滋制剂的固定成形。糖类主要包括冰糖、白糖、红糖、饴糖、蜂蜜等,膏方中配伍糖不仅能矫正药物的苦味,改善口感,而且糖本身也有一定的补益作用,同时糖类也有助于膏滋制剂的固定成形。上述各种糖在品质和功效上略有差异,应根据辨证需要有所调整,糖尿病患者可选用木糖醇等糖代品。黄酒是膏滋加工中必备的辅料,用于浸泡动物类药胶,同时黄酒的性味甘、辛,大热,具有活血通络、散寒、矫味、矫臭的功效,还是良好的有机溶剂,用黄酒浸泡药胶不仅可以解除各种药胶的腥膻气味,而且可以加强药物在体内的运化吸收作用。制作膏滋药所用的黄酒应以质量上乘的绍兴老酒为宜。
, 百拇医药
    此外,根据所加胶类的不同,膏方有荤膏与素膏之分。荤膏是指膏方配伍中选用了阿胶、龟版胶、鹿角胶、鳖甲胶等动物胶类和(或)紫河车、鹿茸、鹿鞭、海马、海狗肾等动物药,保存不善易发霉,有严格的时令和气温要求,多在冬季服用。素膏由植物药和矿物药组成,膏方中未采用动物胶类,不易发霉,一年四季均可服用。

    膏方发展的历史沿革

    最早记载用膏方治病的《五十二病方》,全书用药总数约260种以上,用膏命名的药物有肪膏、脂膏、久膏、彘膏、猪膏、豹膏、蛇膏等,所治病多为外伤。

    《黄帝内经》中保存的11方,有2个膏方,即《灵枢﹒痈疽篇》中的豕膏和《灵枢﹒经筋篇》中的马膏,但均不含其它药物。此均为外用膏剂。

    最早以膏药命名,并有完整组方及服用方法的膏方,见于《武威汉代医简》有百病膏药方、千金膏药方、妇人膏药方 。
, 百拇医药
    最初的内服膏方,是以“煎”命名的。东汉末年,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的大乌头煎,用大乌头五枚,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蜜一升,煎令水气尽;猪膏发煎用猪膏半斤、乱发如鸡子大三枚,和膏中煎之,发消药成,其制法类似现代膏滋方的制法。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诸膏方制剂有用苦酒与猪油作溶剂的特点,药制成后,既可外用以摩病处,又可内服。

    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在《神农本草经集注》中对膏药的制作作了详尽的说明,陈延之《小品方》中有地黄煎、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有金水煎、苏子煎等、王焘的《外台秘要》载“古今诸家煎方六首”。

    至宋朝,“煎”逐渐为“膏”所代替。如《洪氏集验方》收载的琼玉膏、《圣济总录》之栝萎根膏。

    膏方发展至明清,已进入成熟阶段。王肯堂《证治准绳》中的通声膏、《景岳全书》所载两仪膏、孙一奎《赤水玄珠》中的补真膏、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载有膏方医案、《清太医院配方》和《慈禧光绪医方选议》均收录了很多著名的抗老滋补膏方,如用于抗衰老的菊花延龄膏,用于补益的扶元和中膏,用于治眼病的明目延龄膏,用于治咳嗽的润肺和肝膏,用于治脾胃病的理脾调中化湿膏,用于治疗肝病的清热养肝和络膏等 。

    晚清名医张聿青撰有《膏方》一卷,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医家运用膏方的经验。此时膏方用药往往已达二、三十味,甚至更多,收膏时常选加阿胶、鹿角胶、龟版胶等以加强补益阴精的作用,强调运用配制膏方尤强调辨证而施,不拘泥于补益。张氏的观点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也被视为现代膏方的开山之作。

    民国名医秦伯未规范了膏方的定义:“膏方者,盖煎熬药汁成脂溢而所以营养五脏六腑之枯燥虚弱者,故俗亦称膏滋药”。, 百拇医药(谭维勇)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