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201211
编号:13743118
老年人猝死的临床特点及护理进展(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1月1日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211
     2.5.2 后果: 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均可能导致在原有器质性心脏病, 尤其是缺血性心脏病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律紊乱和心脏骤停而死亡。

    2.5.3 触发猝死机理:①劳累、情绪波动、寒冷、饱餐、排便用力等因素刺激下,此时如有冠状动脉固定性狭窄或心肌舒缩功能障碍极易出现冠状动脉痉挛,这更加重了心肌缺血缺氧使心肌代谢紊乱,导致心室电不稳定,室颤阈值下降出现致命性心律失常―室颤。因而行为、心理应激是猝死的触发因素。②有报道心肌梗死早期交感神经亢进,迷走神经受抑制,交感迷走神经调节能力严重失衡,体内儿茶酚胺水平增加,心肌需氧量增加,血小板聚集能力升高,血液粘滞度增高,微血栓形成促使进一步缺血导致猝死。

    2.5.4 对策:①需要加强猝死高危个体保健知识的宣教, 增强其自我保健意识;②在患者心肌梗死恢复期, 严格执行医嘱, 谢绝探视; ③避免过早活动;④稳定患者情绪, 使克服对疾病悲观及恐惧心理;⑤嘱患者勿暴饮暴食, 少量进餐, 鼓励其多食蔬菜水果, 保持大便通畅。
, 百拇医药
    3 老年人猝死的护理应急预案与程序

    3.1老年人猝死的护理应急预案

    3.1.1 值班人员应严格遵守医院及科室各项规章制度,坚守岗位,定时巡视患者,尤其对新患者、重患者应按要求巡视,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尽快采取抢救措施。

    3.1.2 急救物品做到“四固定”,班班清点,同时检查急救物品性能,完好率达到100% ,急用时可随时投入使用。

    3.1.3 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流程,常用急救仪器性能、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仪器及时充电,防止电池耗竭。

    3.1.4 发现患者在病房内猝死,应迅速做出准确判断,第一发现者不要离开患者,应立即进行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同时请旁边的患者或家属帮助呼叫其他医务人员。
, 百拇医药
    3.1.5 增援人员到达后,立即根据患者情况,依据本科室的心肺复苏抢救程序配合医生采取各项抢救措施。

    3.1.6 抢救中应注意心、肺、脑复苏,开放静脉通路, 必要时开放两条静脉通路。

    3.1.7 发现患者在走廊、厕所等病房以外的环境发生猝死,迅速做出正确判断后,立即就地抢救,行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同时请旁边的患者或家属帮助呼叫其他医务人员。

    3.1.8 其他医务人员到达后,按心肺复苏抢救流程迅速采取心肺复苏,及时将患者搬至病床上,搬运过程中不可间断抢救。

    3.1.9 在抢救中,应注意随时清理环境,合理安排呼吸机、除颤仪、急救车等各种仪器的摆放位置,腾出空间,利于抢救。

    3.1.10 参加抢救的各位人员应注意互相密切配合,有条不紊,严格查对,及时做好各项记录,并认真做好与家属的沟通、安慰等心理护理工作。
, 百拇医药
    3.1.11 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在抢救结束后 6h内,据实、准确地记录抢救过程。

    3.1.12 抢救无效死亡,协助家属将尸体运走,向医务处或总值班汇报抢救过程结果;在抢救过程中,要注意对同室患者进行安慰。

    3.2 老年人猝死的护理应急处理程序

    老年人猝死的应急处理程序的流程为:防范措施到位 → 猝死后立即抢救 → 通知医生 → 继续抢救 → 告知家属 → 记录抢救过程。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 内科学,第6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298.

    [2] 朱大乔,周秀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心脏事件的预后因素分析[ 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 2) : 11.

    [3] 陈灏珠.内科学[M].4 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16-739.

    [4] 王玉玲.急性心肌梗死的康复护理[ J ].中华护理杂志,1998,33( 8) : 492., 百拇医药(海莉 王泰蓉 惠小平)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