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内科 > 脑血管病 > 中风(脑卒中)
编号:13743396
中风后遗症患者康复过程中护理干预的应用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1月1日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211
     【摘 要】目的:探索中风后遗症患者在康复过程中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近两年来收治的中风后遗症患者为实验对象。将同期收治的患者随机分两组,一组在康复过程中进行护理干预,作为实验组;另外一组作为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治疗。一周为一个疗程,进行八个疗程。结果:经护理干预的中风后遗症患者的总体恢复水平较好,实验组有效率达到96.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8%。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通过临床护理干预的应用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在临床应用中值得推广。

    【关键词】护理干预;疗效;中风后遗症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268-02

    中风是一种脑血管疾病,近年来,由于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等特点让它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元凶,其中中风的致残率通常达到80%以上。[1]中风在临床上表现为突然昏倒,意识不清,并伴有口眼歪斜,语言功能受损等症状。伴之而来的还有各种各样的中风后遗症,如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口齿不清,言语不利,麻木不仁等,令中风患者及家人苦不堪言。医院一线工作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渐摸索总结出一套在中风后遗症患者康复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本文就中风后遗症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护理干预在临床中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旨在从病人心理生理双方面入手,提高中风后遗症的治愈率。分析报告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近两年来收治的中风后遗症患者,在同期接受治疗的病人中随机分为两组,进行长期观察对比。同期接受治疗的两组中风后遗症患者的肝肾功能正常,且均无其他并发症,生命体征平稳,符合参加对比实验的条件。实验组男女比例约1.2:1,最大年龄81岁,最小年龄39岁,约89%的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及其他疾病的病史。对照组患者中男女比例约为1.1:1;最大年龄76岁,最小年龄41岁;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及其他疾病病史占对照组患者总数的90%。参加对照实验的患者病程3到7周不等,平均病程5周,患者的中风后遗症症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单侧偏瘫、口眼歪斜,言语不清。两组病人的各项资料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每天都定时定量服药并在饮食上严格控制患者的食物和每餐的量,保证饮食清淡,忌肥腻,忌辛辣,少食多餐,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等人体生命活动必须的物质,同时强调低脂肪,低热量。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常规治疗,一周为一疗程,持续八周。观察组在患者康复过程中进行护理干预:(1)医务人员坚持与病人谈心,鼓励病人,向病人介绍成功康复的病例,打消患者疑虑。对情绪沮丧焦虑的患者,设法转移其注意力;而对惰性较强的患者,要向其说明疏于治疗的严重后果;保证患者在长期的治疗过程中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给患者营造舒适安静的休养环境,让患者在康复过程中保持身心愉悦。(2)每天由医务人员或者患者家属引导病人做肢体活动,从简单到复杂,从近端到远端。上肢可从肩开始,下肢从髋关节开始,先做一些缓和的动作,再逐级增加运动幅度,加大运动量。每天有固定按摩时间,帮助患者淋巴循环顺畅。做一些锻炼肢体平衡性和协调性动作。(3)进行传统中医针灸的护理干预。治疗时患者采取坐位或者平躺、侧躺,对患者皮肤及医务人员进行严格的消毒,使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患侧滑肉门、上风湿点、外陵、下风湿点,健侧商曲,伴语言障碍加通里(双)、廉泉等,调整最佳针刺深度,每日一次。随患者的恢复情况尤其主治医师灵活调整针灸穴位。[1]
, 百拇医药
    1.3 疗效标准

    基本治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病残程度为0级,肌力4~5级;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生活基本自理,肌力提高2级以上;有效:症状、体征好转,肌力提高1级以上,但生活不能自理,不能自行站立或步行;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经软件统计,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中风后遗症患者康复过程中进行护理干预的总有效率达96.1%,而未有护理干预的有效率为60.8%。二者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中风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高发病,在传统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患者本身体质虚弱,阴阳失衡,气滞血瘀,肢体失养所致。人体的真元衰败,就会有内外邪入侵,只有恢复真元,内外两邪能灭。所以通过中医针灸的介入,运用中医辩证施治的理论扶其真元,兼顾病邪部位。达到化瘀通络的作用。其中通过穴位注射方丹参注射液的总有效率更是高达到95.1%。[2]康复理论认为:中风发生后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上或功能上具有重新组织能力或可塑性,在条件适宜时部分神经元可以再生。[3]
, http://www.100md.com
    通过合适的方法,首先要在心理上让患者重燃健康的信念,好的心态是成功的一半,中风的复建是一项长期的活动,患者只有在精神上立于不败之地才有恒心和毅力坚持下去。其次,要通过正确的运动帮助患者完成肢体功能的恢复,当然这也是患者通向康复之路的必经途径,只有科学合理的运动才能让患者早日脱离病魔的困扰。药物治疗,饮食搭配和心理干预,运动复建和针灸治疗这些方法只有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才能有更好的疗效。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我们看到,中风后遗症患者康复过程中的护理干预在临床实践中具有显著疗效,应得到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莉秋,苗荃,张娜.头针、腹针、康复训练和心理干预并用治疗中风后遗症3O例[J].河北中医.2010,32(5):717-718.

    [2] 颜廷蔚,李红凤.穴位注射在中风后遗症康复期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8):143.

    [3] 赵菊伟,滕慧华.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护理[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5(1):57-58., 百拇医药(王慧平)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内科 > 脑血管病 > 中风(脑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