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201211
编号:13743558
中医中的对立统一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1月1日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211
     【摘 要】中医理论,中药和治法中包含了大量的哲学思想,这些自然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对立统一论对中医的影响最深。主要有阴阳学说中的对立统一,中药中的对立统一,治法中的对立统一,正确的认识中医中的对立统一论能使我们更好的了解中医,运用中医。

    【关键词】对立统一;阴阳学说;中药;中医治法

    【中图分类号】R2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356-01

    1 阴阳学说中的对立统一:

    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具有相互对立与相互依存的阴阳两个方面。此学说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转化。当古代医学家将此学说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医学实践时,起到了提纲挈领、执简驭繁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作用。阴阳学说很好地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思想,它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有着深远影响。[1]
, http://www.100md.com
    虽然古人未能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对立”、“统一”的哲学概念,但综观历代的阴阳论述,意似近之,仅有一步之遥。如说:“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这是揭示阴与阳的斗争。“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阳为阴之偶,阴为阳之基。” “阴阳互为其根,阳中无阴,谓之孤阳:阴中无阳,便是死期。”说明了阴阳之间不可分割的内在统一的关系。 “寒极生热, 热极生寒”,“重阴必阳, 重阳必阴” 。“寒甚则热,热甚则寒。”说明阴与阳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正如恩格斯所说:“一极已经作为胚胎存在于另一极之中,一极到了一定点时就转化为另一极。”前述李约瑟所说的物质净化、析离后仍各具阴阳,即指此。转化的方向就是对方,即阴转化为阳,阳转化为阴,而不是向其他方面转化。[2]古代医家的这些论述,显然接近于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

    而阴阳学说虽然也承认阴阳之间的对立和斗争,但更重视、强调二者的统一。而医药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千方百计地维护和恢复人体的统一,保持内外各种因素、作用的相对平衡,任何时候都不应破坏这个统一和平衡。所以古今医家都接受和运用阴阳调和原则。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因而和之,是谓圣度。”这就是说,阴阳两方面相对平衡、协调,人体就健康:任何一方的偏盛偏衰乃至离决,人的生命就有危险以致死亡。因而一切医疗措施和养生方法,都是着眼于调和阴阳。而对立统一规律认为,调和矛盾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进行,并且不是从根本上解决矛盾的途径。在社会历史领域内,一味调和矛盾,势必走向保守乃至反动。两相比较,阴阳学说更适合医药学的需要。它不违背对立统一规律,只是更加强调和突出矛盾双方“统一”的一面。
, http://www.100md.com
    2 中药中的对立统一:

    中药性与味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主药与炮制辅料的关系也是对立统一的中药作为一个矛盾统一体, 从一个角度看, 存在着性与味矛盾的两个方面: 从另一个角度看, 又存在着主药与炮制辅料矛盾的两个方面。气与味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四气五味是中药的基本性能之一, 它是按照中医理论体系, 把临床实践中所得到的经验进行系统的归纳, 以说明各种药物的性能。气与味都是每个药物固有的, 并且各有所偏, 中医就是借助它的偏性治疗阴阳偏胜偏衰的。气是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所表现出来的反应归纳得到的, 是从性质上对药物多种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而味一般通过口尝而得, 但有相当一部分药物其味并不明显, 因此便采用了以作用推定其味的方法, 所以味也是反映了药物的实际性能。一方面, 气与味是统一的, 它们相互依存, 互为存在, 不存在有气无味或有味无气的中药: 另一方面, 具体到某一味药物, 它们又是对立的, 是相互限制的。因此, 气与味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 二者只有合参才能较全面的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质。[3]
, http://www.100md.com
    主药与辅料的对立统一也表现在一下方面, 一方面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依存, 共存于一个炮制品中, 如蜜炙甘草, 单纯的蜂蜜与单纯的甘草都不可能存在于蜜炙甘草中, 只有蜂蜜与甘草通过相互作用才能共存于蜜炙甘草中。另一方面主药与辅料又是对立的, 虽然辅料种类繁多, 主药功效各异, 但是具体到某一味炮制品上, 主药与辅料又是彼此制约、相互限制的。中药加入辅料用不同的方法炮制, 往往是通过对药物气与味的影响, 从而达到调整药物治疗作用的目的。例如, 苦寒药通常气薄味厚,通过酒制, 利用酒的辛热行散作用, 既可以缓和苦寒之性, 免伤脾胃, 又可使其寒而不滞, 更好地发挥清热泻火作用: 温肾药以盐制是味的扶助, 使气厚之药得到味的配合, 达到“气味相扶”的目的, 增强其补肾作用: 药汁制可以发挥辅料与主药的综合疗效, 如吴茱萸辛热以气胜, 黄连苦寒以味胜, 用吴茱萸制黄连, 一冷一热, 阴阳相济, 无偏胜之害, 故吴茱萸所制之黄连长于泻肝火以和胃气。[4]

    3 治法中的对立统一:
, http://www.100md.com
    辩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疾病的基本法则,也是自发地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指导临床的过程。从对立统一规律的角度看辩证论治的“辩证”,实质上就是把疾病看作一个复杂的矛盾体系,在解决这一矛盾体系的过程中,既抓住正邪斗争这一疾病的根本矛盾,又不忽视发病时间、发病地区等非根本矛盾。既找出疾病的主要矛盾,明确疾病的主要症状、病位、病性,又不忽视非主要矛盾,考虑到次要症状、兼症以及和主症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正气的盛衰,又要看到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如邪气的强弱。[5]也就是说,在辩证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疾病这一矛盾的复杂性,树立全面观点,坚持唯物辩证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辩证论治的“论治”,就是在全面认识疾病的基础。

    中医学对于“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即所谓虚实夹杂证的治法,在一般情况下,采用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法则。扶正祛邪,是对立的统一。扶正,即是扶助人体正气,所谓“正足邪自去”。祛邪,即指消除病邪对机体的影响,所谓“邪祛病自安”。两者互有联系,张景岳说:“世未有正气复而邪不退者,亦未有正气竭,而命不倾者。”并指出:“补中自有功意。”张仲景对阴阳热盛,气津两伤者,用白虎加人参汤,方以人参之益气生津而助白虎之清热,说明扶正有利于驱邪;少阳病用小柴胡汤,以柴胡、黄芪和解清热,生姜、半夏逐寒和胃,又用人参、大枣、甘草和理脾胃,寓有扶正达邪之深意。又如治疗寒热夹杂之痞证,既用芩连之苦,寒以汶曳痞清热,复用辛热的姜、附以温阳散寒,寒温并用,既攻邪又扶正。后世医家在这方面也有所发展,如治疗阳明热盛而体虚的黄龙汤等。
, 百拇医药
    治法中的补泻兼施补是指药物具有补益气血、阴阳诸不足的功能:泻是指药物具有驱宿食、痰饮、瘀血等实邪的作用,借以恢复或改善脏腑功能。补与泻二者关系十分密切,即所谓“邪去正自安”, “正复邪自去”。如攻逐水饮的十枣汤,方中用芫花、甘遂、大戟以攻逐泻下水饮,佐以大枣甘缓补益脾胃使水饮之邪既除而又不伤正。再如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6]

    总之,中医治法阴阳结合,气血结合,补与泻,补与发(散),补与行,寒与温,散与敛等的结合,以及扶正驱邪,攻补兼施等等综合治疗的法则,都是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思想在方剂学中的具体体现。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无不包含着矛盾。所谓矛盾,就是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而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又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即相反相成之意。所以如何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和在什么条件下如何统一,这对于掌握中医理论、立方、用药的规律,是极为重要的一环,也是最基础的一个方面。深刻认识这一点有助于纵观中医的全貌。足见中医中的对立统一观是相当普遍的,若我们能潜心钻研,领悟其中奥秘,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于临床,定能使中医发扬光大,造福人类。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 薛公忱,阴阳学说的现代解读,江苏社会科学2001 (05).

    [2] 赵静娴,张建云. 阴阳学说与对立统一规律. 社会科学家 , 1989,(03).

    [3] 郭鑫,张玉惠,中医方剂中阴阳对立统一思想,天津中医药,2005( 44:08 ).

    [4] 马梅芳 高宇源,浅谈哲学思想在中药炮制中的体现,国医论坛 2004 (19: 05 ).

    [5] 温茂兴,辩证唯物主义与中医学的继承和发展,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 (01 :03).

    [6] 周新华,张天喜,试论经方中的对立统一观,河南中医,2002 (22:05 )., http://www.100md.com(唐海人 赵海潞 王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