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201211
编号:13743562
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1月1日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211
     【摘 要】总结分析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原因,提出解决和应对措施,使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中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发挥更大的疗效。

    【关键词】 中药注射液;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R2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360-01

    中药注射剂是根据在医药理论及中医临床实践证明确有疗效的药物或方剂。它改变了中药传统的给药方式,药物直接进入肌肉或血液,发挥药效较快,便于临床应用,尤其是对急重症患者治疗更为有利。中药注射剂为中药研究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为中药救治危重病人和提高中药疗效提供了新的途径。随着中药注射剂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不良反应的报道也逐渐增多。为促进中药注射剂合理应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笔者对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并对解决对策进行探讨。
, 百拇医药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药证不符 辩证施治是中医治病的精华所在,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中常为西医所用,往往不是辨证施治而是辨病施治。就感冒药为例,中医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和暑湿感冒,用药各有所不同。清开灵具阴寒药性,有表证恶寒发热者慎用。据报道,应用清开灵注射液出现ADR的患者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证。又如双黄连药性寒凉,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咳嗽、咽痛,而受凉后引起的发热咳嗽或虚寒腹泻用双黄连静脉滴注,属错用。

    1.2 用量过大,疗程过长 剂量过大、疗程过长同中药注射剂ADR密切相关。常有中医师感叹说现在的中药大不如以前,临床使用中药注射液时,常按高限剂量或加大剂量给药,没有考虑个体差异、老年、体弱或小儿的实际情况。

    1.3 稀释剂选择不当 中药注射液多属复方制剂,药味多,成份杂,当与输液配伍时,容易因PH值的改变,而导致沉淀、变色、不溶性微料出现。临床使用中,很多医生没有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而随意选择稀释剂,容易造成不良反应的发生。
, 百拇医药
    1.4 配伍不当 合并用药是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临床使用中,常见中药注射液与其他药物一起配伍使用,导致沉淀、变色的发生,造成不良反应增加。

    1.5 操作不规范 临床中药注射液使用常存在配药时间过早,滴注时间过慢,而使中药注射液在溶媒中时间过长,发生水解、氧化、变色、沉淀,或者滴速过快而导致不良反应增加。

    2 对策

    2.1 严格掌握临床适应症 中医治病十分讲究辩证施治,中药注射剂属中药范畴,应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必要时可请中医会诊。

    2.2 严格按说明书推荐剂量使用 古人说“用药如用兵”,方药剂量颇有讲究,方中某一药物剂量的增减,能左右整个方剂性能,又言“医之不传,在量上”,都充分说明了中药用量的重要性。中药注射剂亦如此,必须随年龄大小、个体差异、病情轻重等方面,采用合理的用量。
, http://www.100md.com
    2.3 严格按照说明书中推荐的稀释剂溶解稀释 尽量选用低浓度、单一成分的液体,如黄芪、川芎嗪、血栓通注射液选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其不溶性微料明显较选用生理盐水为少,清开灵注射液选用生理盐水稀释则比5%葡萄糖溶液不溶性微料少[1],灯盏花素注射液等部分中药制剂由于偏碱性,应避免与PH值偏低的液体配伍使用,必须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缓慢滴注[2]。

    2.4 单独使用,确保安全 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常含有生物碱、皂苷、氨基酸等成份,与其他药物配伍后,可因PH值改变发生氧化、水解、聚合物等反应,呈现浑浊、沉淀、变色或产生氧泡等现象,可下降有效成份含量,降低疗效,使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毒性增加[3]。在临床使用中,应尽量单独使用,特别是避免在同一输液中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

    2.5 规范操作 能口服用药的不用注射,确需注射用药时,即用即配,严格掌握滴注速度,两组输液之间用稀释剂冲洗管路。输液过程中加强用药监护,特别是用药半小时以内,是监护的重点,多数ADR出现在用药半个小时以内,做好救治准备,以便及时抢救[4]。
, 百拇医药
    3 小结

    中医中药是祖国医学的宝库,中药注射剂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在研制、生产和使用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随着使用经验的丰富,防范措施的加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将会得到有效的控制,中药注射剂也将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靖贤.七种中药注射液与输液配伍后的不溶性微粒考察[J].中草药,2002,33(10):899.

    [2] 张胜后.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控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8(4):255.

    [3] 韩爱民.中药注射剂输液与其他药物配伍须注意的问题[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4,19(2):25.

    [4] 周超凡.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警示[J].中国药物警戒,2005.2(2):68., 百拇医药(王虹 杨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