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症状 > F > 腹泻 > 小儿腹泻
编号:13743567
中西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临床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1月1日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211
     【摘 要】秋冬季是小儿腹泻病高发季节,多数由轮状病毒感染所致,因多发生在秋冬季,故通常称为“秋季腹泻”。本病呈散发或小流行,经粪—口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感染而致病。潜伏期l-3天。多发生在6-24个月婴幼儿,4岁以上者少见。起病急,常伴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无明显中毒症状。病初可有呕吐,常先于腹泻发生。大便次数多、量多、水分多,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带少量粘液,无腥臭味。本病为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约3-8天。秋季腹泻的病原体有轮状病毒、ECHO病毒、柯萨奇病毒,引起秋季腹泻的主要祸首是轮状病毒,秋季腹泻表现即感冒、呕吐、腹泻三大特征。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操作方法简单实用,安全有效,无毒副反应。

    【关键词】小儿秋季腹泻;中西医结合疗

    【中图分类号】R7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364-01

    秋季腹泻是一种传染病,可以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而致病。是因为感染轮状病毒而引起的。多发于秋冬季节。成人一旦接触到这种病毒,又在没有做好清洁卫生的情况下给宝宝喂东西吃,或者食物本身不卫生,都有可能使病毒从口腔进入宝宝体内。如果宝宝接触患病的孩子,空气中有病毒,也可能通过呼吸道被传染。在感染了轮状病毒后,有时可能会发烧。秋冬季是小儿腹泻病高发季节,多数由轮状病毒感染所致,因多发生在秋冬季,故通常称为“秋季腹泻”。本病呈散发或小流行,经粪—口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感染而致病。潜伏期l-3天。多发生在6-3个月婴幼儿。起病急,常伴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无明显中毒症状。病初可有呕吐,常先于腹泻发生。大便次数多、量多、水分多,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带少量粘液,无腥臭味。本病为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约3-8天[1]。 笔者在临床中注意总结经验,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治疗、改变给药途径,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2012年6月间我院门诊与病房患儿174例,均符合秋季腹泻(病毒性肠炎)诊断标准。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全部病例大便外观均呈稀水或蛋花样,每日4-10余次,均进行大便镜检,多数为脂肪细胞及少数白细胞,无脓细胞及红细胞,轮状病毒阳性。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两组病例均按脱水程度及性质进行补液等相同对症治疗。观察组采用自拟小儿热泻汤直肠保留给药,药物组成:葛根10 g,黄芩8 g,黄连6 g,滑石20 g,地榆炭8 g,车前子8 g,茯苓8 g,木香6 g,厚朴8 g,藿香6 g以清热利湿止泻,水煎成100 mL,每次2 mL/kg,每日2次;同时予散剂脐部外敷(每日2次,每次4-6 h)及中医手法推拿按摩进行治疗。分别观察治疗前后大便次数,性状及全身症状的缓解时间。

    3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72 h内粪便次数及性状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 h次数及性状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 h粪便次数及性状及全身症状无好转,甚至恶化。
, http://www.100md.com
    4 治疗结果:观察组87例患儿显效82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87例患儿显效40例,有效32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82.3%,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 讨论

    在临床上,小儿腹泻主要分两大类,即非感染性腹泻及感染性腹泻。所谓非感染性腹泻多因喂养不当,如食物中含碳水化合物过多;进食过量;哺喂不定时或食物性质突然改变以及对某些食物过敏或不耐受等,引起消化功能紊乱而发生腹泻。感染性腹泻主要是指致病微生物随着被污染的食物、水或因喂养的器皿不洁进入胃肠道,由于小儿全身免疫及消化道局部免疫均成低下状态,不能有效抵御病原菌的侵入而造成腹泻。

    引起小儿腹泻的病原菌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细菌性腹泻:引起小儿腹泻的大肠杆菌主要有三种,即致病性大肠杆菌、肠毒素性大肠杆菌和侵袭性大肠杆菌。近十余年,小儿腹泻的发病人数显着减少,病情也大为减轻,这与人民生活与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小儿中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减少有密切关系。大肠杆菌肠炎主要特点是水样便。近年,肠毒素性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则有所增加,除散发病例外,还可在托幼机构发生流行,目前已成为引起小儿腹泻的重要病原菌。空肠弯曲菌虽是近十余年新发现的一种细菌,但也是引起小儿腹泻的常见病原菌。空肠弯曲菌肠炎的特点是,大便多带有粘液和鲜血,往往容易与细菌性痢疾相混淆。这种肠炎也可在托幼机构引发流行。经研究证实家饲猪、鸡的粪便中都存在这种细菌,这一点应引起家长注意。②.病毒性腹泻:引起小儿腹泻的病毒有轮状病毒、ECHO病毒、柯萨奇病毒、小圆病毒及诺瓦克因子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轮状病毒。轮状病毒性肠炎多发生于秋季,故又称“秋季腹泻”,临床表现也以水便为主。
, http://www.100md.com
    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治疗。方中葛根升阳除湿,生津止渴;黄芩、黄连清泻里热止利;滑石清热利湿止泻;地榆炭涩肠止泻;甘草和中;车前子、茯苓利湿止泻;木香、厚朴行气除满;藿香化湿止呕。葛根、黄芩、黄连等中药现代药学研究表明能直接杀灭轮状病毒,明显抑制肠道常见致病菌,促进肠道对氯离子及水分的吸收,并能保护胃肠黏膜,有益于消化吸收功能的恢复,提高机体免疫力,达到迅速止泻的目的。但汤剂口感差、味苦、患儿难以接受,为此,笔者改变传统给药途径,采用直肠推入保留灌肠法给药。小儿肠道黏膜、血管较成人丰富、药物吸收较口服快,同时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覆盖于受损肠黏膜上,起到保护修复作用,既达到治疗作用,又不破坏内环境。同时将小儿热泻汤方制成散剂,外敷于神阙穴。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处,其表皮角质层最薄,局部无皮下脂肪,皮肤与腹壁直接相联,便于药物渗透,脐下腹膜还有丰富的经脉网、腹下动脉分支进入体循环,药物可经皮肤吸收,内传入里。神阙穴属任脉、为阴脉之海、先天之本源,后天之气舍,与脏腑经脉有着广泛联系。

    参考文献:

    [1] 王云亭.儿科疾病与疗效标准[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8:47--49., 百拇医药(高国军 孙传杰)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症状 > F > 腹泻 > 小儿腹泻